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肖霞客(旅遊達人)
離開Ananda佛寺後,不久就看到一處圍牆,原來那就是蒲甘古城牆的一部份,眼前所見城牆雖已殘破,但可看到整座城牆是磚造,城牆兩側是有一公尺厚的紅磚壘砌而成,中間則由紅土夯實而成,城高至少三公尺。進入此城牆就進入舊蒲甘,而蒲甘有許多佛寺位於舊蒲甘,且蒲甘城牆附近有許多重要佛寺,如Ananda。
「舊蒲甘」是蒲甘王國歷史首都的名稱,從11世紀到13世紀,它統治著現代緬甸中部及其他地區的廣大地區。在地圖中,可見伊江與一道城牆所包圍的區域,即是舊蒲甘城所在地。它的城牆外到處都是最獨特和耐久的磚造佛教建築。牆壁已經坍塌成虛無或一些零散的廢墟。由於皇宮、寺院和房屋通常是用木頭建造的,這些也都消失了。到13世紀後期,它的偉大時代已經過去,該地區的權力中心最終轉移到了其他地方。但它的許多偉大的寺廟和佛塔仍然保留在舊城牆內,這座偉大的城市本身變成一個名副其實的村莊,除了它的寺廟和佛塔,也許與其他數百個村莊沒有什麼區別。首都再也沒有恢復昔日的盛名,儘管蒲甘平原上仍有充分的證據證明它的偉大。當然,木結構的建築早已不復存在,然而,有2,217處可辨認的古蹟,加上幾乎相同數量無法辨認的磚土丘。幾乎所有倖存的結構都是用磚砌成的。
蒲甘古城橋遺跡,兩側用紅磚壘砌,中間則由紅土夯實而成
進入古城內,就來到Thatbyinnyu Temple(達比努佛寺),它的尖塔高達66m,號稱是蒲甘最高的「佛寺」,但不是最高的「寶塔」。根據英文維基指出此寺這座佛寺是蒲甘考古區紀念碑,被列為世界遺產,這座寺廟於1150-51年在Sithu I國王在位期間完工,反應蒲甘時期「創新建築和藝術創造力」與「自信的緬甸民族精神的表達」,其旁邊是號稱100m最高的Shwesandaw寶塔。Thatbyinnyu寺是一座磚砌建築,頂部是Sikhara與hti。建築風格有點像附近的Ananda或Htilominlo佛寺。它位於每邊58m的平台上,東側較寬大,有7.3m X 11.6m的入口大廳,而北、西、南則各有一個3.3m長的突出部份。寺廟外觀類似一系列方形的「立方體」相互堆疊,有七個上升的梯台(露台),每個梯台角落裝飾著方形底座的方尖塔,中層的四方塔每邊為30.3公尺。這座五層高的佛寺不僅用做禮拜場所,第一、二層為僧侶住所,三樓存放雕像、四樓當圖書館、五樓當儲藏遺物使用,且壁畫充滿到天花板。但1975年及2006年遭遇兩次大地震,2017年在中國的援助下,寺廟結構得到加固。蒲甘許多佛寺被不同國家所認養進行修復與維護,這有點像吳哥窟眾寺廟也是由各國所認養。
來到此寺讓人最驚豔的是其高聳的尖塔,及底部與中部主層皆成四方形加以堆疊,且白色的外牆因歷經八百多年的滄桑,已轉換成黑色。且入口正上方的梯台還安置一小塔,至於寺內也有迴廊,每一層還有二層窗戶以營造明亮的空間,但已在蒲甘見過過類似寺廟且無法進入上層,也未見到太多壁畫,也就很快離開。這是在蒲甘所參觀的第8座佛寺,緬甸行的第27座。
Thatbyinnyu佛寺是蒲甘最高佛寺,底層與中層由正方體堆疊而成
底層與中層的結構相似皆有門,第一層梯台中置一小圓塔
仰望最上部份的Sikhara,可見受地震影響還在整修
佛寺內部的壁龕前有二神像守衛
在壁龕內見一佛像,光亮如新,但臉部有憂鬱感
嘟嘟車司機接著送我到不遠處一座名為TaWaGu Pagoda的佛寺,但在網路上發現在曼德勒皇宮西邊有此名稱的佛塔,但找不到此佛塔的任何介紹,還好有找到其圖片,也在Google地圖上找到蒲甘有此佛塔,它確實位於Thatbyinnyu佛寺西南西方約七百公尺處。因此佛寺在網路上未見任何介紹,來到此寺前,發現它由幾座約20公尺高寶塔組成,第一座寶塔為四方型底座,逐層上升,中間部份四角有小圓塔,其上為Sikhara,其東方又延伸出較主塔略小的長形入口,有如連體塔。此塔左後方還有一寶塔,其頂部被削掉,有三層露台,其四方型底部相當寬大。在連體塔左方竟有一座六面塔,因在蒲甘所見的寶塔與佛寺底部不是圓形就是四方形,六面基座塔在兩岸常見,這是此行僅見。且可見此塔的東面就可見一座佛,通常這類規模不是很大的寶塔,未必有佛像。此外,不遠處的不同方向還有二座不小的中型佛寺,也有三層露台及Sikhara結構。
因已在蒲甘看過多座佛寺,這裡的佛塔已不再那麼吸眼,最引起我注意的反而是有一婦女在此片草地上放牧上百隻白色水牛,形成綠樹、白牛、紅塔的絕美畫面,緬甸的水牛與婦女顯得身形消瘦,沒想到在這一片舊蒲甘區已成荒煙蔓草,當年的蒲甘王國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中,還好有塔寺可供憑弔,這是在蒲甘所參觀的第9座佛寺,緬甸行的第28座。
佛塔前的告示牌,確定此塔名稱為TaWaGu Pagoda
在方形底座塔的東面再延伸出一塔,有如雙連塔
雙連塔後方與旁邊還有兩座佛塔
為正方形寶塔,有三層露台的金字塔結構,其底部相當寬大
少見的六角塔,在蒲甘不是圓塔就是四方塔,塔內可見佛像
舉目可見附近有一座中型佛寺,有群牛在此吃草
上百隻緬甸白色水牛竟在舊蒲甘區放牧
舊蒲甘已成荒煙蔓草情景,大樹下的草地可供應肥美的水草
這批上百隻的水牛是這位骨瘦如如柴的婦女在此放牧
在TaWaGu附近還有一座中型的四方形佛寺
看完TaWaGu寶塔後,司機送我到位於蒲甘古城內的大型Gawdawpalin Pahto(高道帕林寺),它於Sithu II(或Narapatisithu,1174-1211年)統治期間的1203年開始建造,並在其繼任者Nadaungmya(或Htilominlo,1211-1234年)統治期間的1227年完成。它是蒲甘寺廟中最大(實際上是蒲甘第二高的)和最壯觀的寺廟之一。它位於現在的考古博物館的北部。是一座朝東的大型兩層寺廟,位於一個有四個大門的圍牆中心的平台上。它是磚砌體結構,其外部尺寸為65 x 52 m,底層的實心內核為27.99 x 28.45 m。中央內核的迴廊有2.19 m寬。一樓的入口神殿是6.95 x 11.72m。二層實心核心面積不到一層的一半。三個下層梯台和四個上層梯台的頂部是一座方塔、錐形尖頂和傘冠,高達55m。不幸的是在1975年地震中,塔被摧毀,上部嚴重受損。1976-82年間進行維修;塔在1991-92年被重建為空心鋼筋混凝土結構,大約40%的外部灰泥造型仍然存在(亞洲歷史建築網)。
因為之前已見過蒲甘多座類似結構的佛寺,故新奇感已降低。但此佛塔的外觀還是令人覺得更具流線感,若將Gawdawpalin與Thatbyinnu進行比較,可知此寺更具浪漫的風格,整個尖拱有向上發展的動感,故學者指出此塔更具「高大、精緻、優雅且莊嚴獨特」,且這種崇高的風格再也沒有在蒲甘嘗試過,見了此寺後深有此感。這是在蒲甘所參觀的第10座佛寺,緬甸行的第29座。
Gawdawpalin佛寺建於1203年,這是圍牆入口,可見其後的高聳佛寺
仰望此佛寺,可見此佛寺更加高聳
Sikhara較Thatbyinnu更瘦且優美
與Thatbyinnu比較,此寺更具浪漫風格,且有向上發展的動感
東面入口的兩層門框,更具流線與向上發展感
迎面而來三個穿著制服的青春美女
四個壁龕內的其中一個佛像,坐在菩提樹下
另一尊較瘦的佛像,前方圓桶物不知其用途
兩個方形稱起一個小鐘,大佛寺卻只有小鐘,兩者不搭
此佛寺不遠處可見另一佛寺的塔端
此寺還有部份灰泥遺存,看來是獅子
佛寺旁的花朵,是芙蓉花嗎?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