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挑選這本書】

你可能很難想像,知名的蘋果公司會跑去「借錢」,但這就是近年來蘋果不斷在做的事情:利用只對績優公司發行的低利率債券節省成本、購買大量債券當地下銀行。

然而這也不只是在美國發生,台灣企業也正在用同一套方法賺錢:就像過去英業達拆分金雞母英華達、 最近臻鼎讓鵬鼎在中國股市掛牌上市 ——不斷拆分企業的一小部分然後重新併吞、從中賺取利潤。

而這就是今天要介紹的《大掠奪》這本書希望告訴大家的現象:全球企業正在逐漸變成一棟棟銀行,窩藏著世界上絕大多數的財富,手指動一動就賺進大把鈔票,然而全球經濟成長卻沒有跟著企業的成長飛漲——因為整個世界的資金都被這些了大企業綁架,而這種扭曲的交易文化,卻在威脅著所有人的生活。

(責任編輯:林芮緹)

POK

蘋果大概是世界上最廣為人知的公司,當然也是最受人喜愛的公司之一,現在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思考,要如何從財務工程而不是傳統工程來賺錢,這告訴我們,美國最大企業的優先要務已經徹底翻轉,更別提鼓勵這一切行為的稅務制度背後的政治因素。這個小插曲也清楚說明,很多美國最大型的企業已經背離自己顧客的需求和欲望,以及整體國民的情感和理智。

因為沒有犯錯,蘋果也不構成違法行為。因此,蘋果回購股票和發放股利,已經成為稀鬆平常的事。 這個策略讓公司的高階主管和最大股東變得更富有,但長期下來經常扼殺了創新的能量,也削減了創造就業的機會,並慢慢侵蝕了它的競爭地位。 從二○○五年到二○一四年之間,標準普爾五百指數(S&P 500)的五百家公司,在這類支出總共花了超過六兆美元的金額,即使他們裁減工作又減少投資,依然刺激了股價與市場。像蘋果這樣的企業金庫滿溢,因此美國頂尖公司今年分給股東的現金,很可能會創下新高。

但在同一時期,我們的經濟卻在「復甦」之路上步履蹣跚,簡直是兩個世界。 薪資停止成長,就業領域成長最快的前十種類別當中,有六種時薪是十五美元,而且勞動參與率是一九七○年代晚期以來的最低值。在過去,美國企業的財富增加,一般美國民眾的財富也會跟著增加,但現在,這種關係卻被什麼東西打斷了。

這個什麼東西就是華爾街。

就在蘋果宣布將用一百七十億美元回報投資人的幾個星期後,鯊魚開始環伺。企業狙擊手(按:指惡意收購)卡爾.伊坎(Carl Icahn)是在門口守候的原始野蠻人之一。在一九八○年代和一九九○年代之間,遭受他襲擊的公司包括環球航空(TWA)和納貝斯克公司(RJR Nabisco)。

伊坎開始火速收購蘋果股票,並要求庫克花更多錢回購股票。每次他一要求,蘋果股 價就跟著攀升。 到了二○一五年五月,伊坎的股權暴增了三三○%,超過六百五十億美元。而且蘋果也宣布,到二○一七年三月為止,總計將花兩千億美元在發放股利和回購股票上。同時,這家公司的研發支出占銷售金額的百分比,從二○○一年開始就持續下滑,現在更是下滑到有史以來的最低點。這好比食用大量的糖分後所造成的興奮感,所有人都在猜,這對蘋果長期的未來意味著什麼。

但有一件事是很清楚的:美國的生意已經不再是商業了,而是金融業。

今天,從「維權股東」(activistinvestors)到投資銀行,從管理顧問到資產經理人從高頻交易商(high-frequencytraders)到保險公司, 是金融家在對美國企業發號施令,而不是反其道而行。在金融市場創造財富已經變成目的,而不是把金融市場當成工具,以達成共享經濟繁榮的目的。這完全是本末倒置。

更糟的是,金融思維已經在美國企業根深蒂固,即使最大和最有前景的公司也開始運作得像銀行。舉例來說,蘋果開始和金融機構一樣,用大筆多餘的現金購買企業債券。

二○一五年彭博新聞(Bloomberg)的頭版標題為:「蘋果是新的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庫克是新的債券之王。」由於蘋果和其他科技公司持有那麼多的現金,現在他們與投資銀行一樣,鎖定新公司發行的公司債券,就不令人意外了(看來蘋果發行自己的信用卡,似乎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了)。

在本質上,他們的運作就像銀行,但卻不像銀行一樣受到監管。如果科技大廠在某個時間決定拋售這些債券,市場就會受到影響,這個問題已經引起金融研究局(Office of Financial Research)專家的關注,這個組織是二○○八年金融危機之後,財政部為了監測金融市場的穩定性而成立的。

不單單是科技大廠在效法金融業,航空公司在石油價格的避險交易上,經常比販售機位賺取更多利益,雖然下錯賭注可能造成百萬美元以上的損失。美國最早的創新者湯瑪斯.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所創辦的公司,子公司奇異資本(GE Capital),直到最近,也已經變成像美國國際集團(AIG)一樣,屬於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機構(由於它所造成的風險,奇異現在已經把它賣掉)。

財富五百大(Fortune 500)的企業專注在複雜的打地鼠計畫,為了逃避在美國支付稅金,以及其他要收稅的國家,把現金存在各個境外銀行。但是避稅,或甚至是像大藥廠輝瑞(Pfizer)這類公司所做的「稅負倒置」(tax inversions)策略—這些公司享用了各種政府支持的好處(聯邦政府資助的研究和科技、智慧財產權保護等),卻逃避分攤國家稅收—只是冰山一角。

事實上,現在的美國企業只要搬動現金,就能比以前賺到更多錢。光是從單純的金融活動,像是交易、對沖買賣、稅負優化和銷售金融服務,就能產生比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時期差不多五倍的收入。

我們現在似乎都是銀行家了。

這是一個事實,而且是我們經濟運作方式的核心,只是這個運作方式並不管用。二○○八年金融危機至今過了八年,我們終於邁向復甦,但這是戰後時期以來最漫長、最疲弱的復甦。原因是什麼? 我們的金融體系已經無法對實體經濟發揮作用,只對其本身產生功用 ,前面所說的、本書將出現的其他故事,以及佐證的大量數據,將一一說明這些原因。

我們的市場資本主義制度已經生病,整體性的問題,包括比平均值更慢的成長率、收入更不平等、薪資停滯、更加脆弱的市場,另外,還有許多人無力負擔如住宅、退休和教育等中產階級的基本需求,在我們整個經濟中,事實上是整個社會中,都普遍感受得到。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大掠奪:華爾街的擴張和美國企業的沒落》,由 時報出版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