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圖/文:陝紅宇

一個社會並非都是完美的,總有它殘酷的一面。

日本的小孩子從小便要穿校服,男孩子在正式的場合也要穿著小西裝出門。 也許,在外國人的眼中,日本的小朋友的校服很漂亮,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但當你站在日本小朋友的角度來想時,每天穿著同樣的校服上學,會開心嗎?校服,在怎麼漂亮,都逃脫不了它的本質:學校爲了統一管理而硬性規定學生要穿的衣服,一定是與自由相對立的。而且,小學生的時候便要適應背著大大的書包去上學。

日本是一個等級社會,教育並不例外。初中,高中,他們同樣面臨著考試的壓力,而且能夠讀到好大學的人,他們的家庭都在社會中也是中上層。例如慶應義塾大學的學生有一部分是直接從慶應高中畢業而升學的學生,而且這一部分比例並不低。但能夠一連貫的將慶應的初高中一起讀下來的學生,家裏大多數是有錢人,或者是父母那一輩本來就是畢業於慶應的,有著濃厚的慶應情結。而且,大部分的學生會上各種藝術特長班,各種升學輔導班,壓力很大。雖然說日本有很多的大學,但好大學也只有那麼幾所。

努力考到好大學以後,大三便要開始找正式工作。大三下確定工作崗位後,大四一年便出去玩耍,相當於GAP(間隔)年。因爲日本的企業很早便會做招聘計劃,儘可能的早點確定入職人數。我並沒有在日本嘗試過找工作,但在日本社會提前通知的社會規則從一件小事便可以看出。所住的寮的電梯需要修理,在一個月以前便把要修理的時間貼在了公告欄,所以你在一個月以前便會瞭解到這個資訊。

上了班以後,特別是男生,衣服自由對於他們而言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因爲這個社會便是全部的西裝,白襯衫,黑褲子,黑皮鞋,連包包都有類似的款。所有的這些東西都是規則,無言的規則。他們的行爲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他們更願意融入集體,而非展現自我個性。

對於女生而言,更殘酷,因爲這是一個男權社會。日本的女性就業呈現“M”型,剛剛大學畢業20-27歲是一個就業高峯期,40-50又是一個高峯期。30-40這個年齡段迫於家庭與社會的壓力,需要留在家中照顧小孩,因爲傳統的觀念是家庭裏面需要一個全職媽媽照顧自己的孩子。但當一個女人脫離社會10多年以後,40歲重返社會,能做的工作便是在服務行業,便利店,麪包店等等,能夠進入日本社會精英層的是少數。

這或許是比較真實的日本社會。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