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鋅鋰師拔麻的「小小額葉養成手札」

直到今日,我時不時還是會聽到長輩、親友發表高見:「哭了不用抱,孩子哭久了知道哭沒用,就會安靜了…」、「不要抱太多,這樣會累死自己、寵壞孩子!」、「你就是抱太多,孩子才_____(自行填空)。」

info_img

我以為「盡可能滿足嬰幼兒的需求,特別是在出生頭一年」應該是全民常識,但實際上卻大大相反。在缺乏大腦發展的知識下,傳統的育兒方式、甚至許多家長遵循的百歲醫師育兒法可能會導致哪些嚴重的後果?我們從一則真實的兇殺案說起…

培理博士(Bruce D. Perry)是美國非常知名的兒童精神科醫師,他擅長以神經科學、兒童發展的角度探討童年創傷對往後的影響。同時他曾擔任許多知名兒童重大創傷或相關案件的顧問/專家證人。

有一回,他收到了某律師的邀請,為一名罪犯出庭作證,而他的證詞將幫助法庭決定判處罪犯無期徒刑或是死刑。

「這名叫里昂的罪犯在16歲時喪心病狂的謀殺兩位年僅12歲的少女並且姦屍。」

培理博士與里昂談論事發案件時,對眼前這位男孩表現出的冷血感到震驚不已,事實上,里昂在姦屍完後還曾氣憤的踐踏屍體。會談過程中,絲毫不見他的悔恨,他對於自己的作為輕描淡寫,卻將所有責任都歸咎在兩位受害者身上:「那是意外,我只想嚇唬她們,但那兩個愚蠢的賤貨就是不閉嘴。」、「我沒有踢她們,我是被屍體絆倒,你也知道,我喝了一點酒…」,男孩用一貫“不屑”的態度談論著兇殺案。離開前,培理博士忍不住詢問他:「如果事情重來一次,你會怎麼做?」里昂想了一下,回答:「不知道,也許會將靴子丟掉吧!就是靴子上的鞋印和血跡害我被抓的!」

面談結束後,培理博士翻閱里昂的智力測驗,發現里昂的操作智力相當高,語言智商卻低於平均,他自私自利、擅長利用他人、沒有同理心,但是在解讀社會情境或理解他人意圖方面的表現卻相當出眾。雖然基因似乎會影響大腦牽涉同理心的系統,但根據培理博士的過去研究,以及智力測驗異常差異的表現,懷疑里昂如此極端的行為,很可能在幼年曾遭遇某種情感/與生理剝奪。

此外,了解里昂家族史並沒有發現任何一位家族成員過往有暴力攻擊記錄,而里昂的親哥哥與他至少有一半相同的基因,卻是個事業有成的商人,結婚有兩位小孩且與鄰里關係良好。因此,若單從基因角度解釋里昂的殘酷行為似乎說不過去,直到培理博士與里昂的父母、哥哥會談後,找到了問題的根源…

里昂的父母對於他犯下的罪行痛心萬分,他們看上去與一般的父母沒兩樣,為孩子做了許多的努力、付出與改變,但完全想不通為何孩子仍犯下這種罪行。會談過程,培理博士漸漸發現里昂的媽媽似乎有智力問題。她15歲便從高中輟學,18歲時與當時20歲的里昂父親結婚,很快就懷孕了。里昂的哥哥出生時,雙方家族都非常開心,當時里昂的父母與雙方長輩住隔壁或相隔一條街的距離。哥哥出生後,得到親友相當大的支援與協助,每當孩子哭鬧讓里昂媽媽受不了時,總有人在旁協助照顧孩子,讓她有喘息的時間。但好景不常,兩年後里昂的父親失業了,失業半年後總算找到了新工作,只是這份工作離原本的住處遙遠,必須搬家,但他們別無選擇。

里昂父母帶著當時3歲的哥哥搬到了城市裡的貧民區,很快地,里昂媽媽懷了里昂,但這次與懷第一胎的情況迥然不同,過去她身邊的親人、鄰居、幫忙照顧孩子的婆婆媽媽們全都沒有了,她從沒有獨立扶養小孩的經驗,這次卻得一個人面對索求無度的新生兒…

里昂出生才四週時,他的母親就開始像之前一樣每天帶著4歲的大兒子外出散步,常常一出去就是半天、一天,她讓還在襁褓中的嬰兒長時間獨自一人待在陰暗的公寓,她說:「里昂是個很難帶的孩子,特別愛哭鬧;自從我帶哥哥外出散步,放他一人在家,他後來就不怎麼哭鬧了。」她以為自己的方式奏效,為此沾沾自喜,卻不知自己的無知剝奪了剛出生的孩子賴以建立和維持健康人際關係的必要經驗。

「習得無助」是里昂嬰兒時期學會的第一件事,起初他會嚎啕大哭的表達需求,但他很快了解到,哭再大聲也不會有人來照顧他,因此他不哭了。他躺在床上孤單一人、沒人呵護、沒人與他說話,學會翻身或爬動也沒人稱讚。很多時候,他聽不到別人說話,看不到新奇的東西,也沒有得到任何關心。里昂缺少必要的刺激以發展調節壓力的腦部區域,他無法將愉悅舒適與他人的陪伴作連結。

大腦需要固定的、重複的刺激才能適當發展。處於恐懼、孤獨、不安、警戒,不知何時有人來解救的狀態,會使嬰兒的壓力系統隨時警戒。里昂的恐懼與需求沒有得到一致的關愛回應,無法發展出經由人際接觸解除壓力反應的正常連結。他只學到一件事:唯一可以靠的是自己。

自小習得無助的里昂長大後對父母的管教,不論是懲罰或讚美,總是無動於衷。里昂不在意任何人或任何事情,他只在乎自己。正常人際互動的回饋和結果,像是讓父母感到驕傲、讓朋友開心、傷害親愛的人會難過等,他一點也不為所動,直到成為殺人兇手…

故事分享到這裡,腦中想起了幾年前台灣那位捷運無差別殺人的惡魔,同里昂一樣的冷血、一樣的毫無悔意,最終,他在人神共憤下被槍決。但是,比起死刑,我更想知道一樣看似生長在“正常”家庭的他,是不是又是一個從幼年被疏忽照顧、習得無助的孩子?可惜,沒有人會知道了,我們充滿正義血氣的社會除了急著判他死刑外,似乎也不是太關心造成這些悲劇的根源。

————————–

忽略嬰兒需求將招致嚴重的後果:當你以「讓嬰兒哭鬧幾天不理,他就會閉嘴好照顧」的方式回應孩子時,你的無知正在傷害孩子的大腦與未來…

#故事出自「遍體鱗傷長大的孩子,會自己恢復正常嗎」一書
#感謝培理博士的分享,讓我在與個案或家屬衡鑑、會談時,更著重他們嬰幼兒期的經驗

延伸閱讀:

每年死於家庭暴力的孩子,比恐怖攻擊還多!

「管不動」會讓父母想要「管更用力」 心理師:先和孩子拉近距離

本圖/文由「BabyHome」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盡可能的擁抱、安撫嬰兒有多重要?從一則殘忍的兇殺案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