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李道勇
七年前,老媽還能走路,我常帶老媽去鄉下,她那時老是說:「麻雀怎麼不見了?」於是我就去翻閱《台灣繁殖鳥類大調查》,果然各地麻雀都有減少的現象,尤其北台灣最為嚴重,二○一三年比二○○九年少了四十二%麻雀。「鳥會」還觀察到白尾八哥掠食麻雀的幼雛。我於是投書《麻雀怎麼不見了?》給自由廣場,沒想到,七年後,問題更嚴重。
1979年,六隻埃及聖䴉從六福村動物園溢出,1984年,台灣首次在關渡平原紀錄到埃及聖䴉,短短30年,從北到南,牠們的足跡幾乎遍布西部的河口濕地。專家擔憂牠們與鷺鷥競爭資源,2019年,林務局展開強烈的移除行動。成鳥以槍枝精準移除,林務局也委託專業團隊進入巢區處理幼鳥,多管齊下。移除計畫目前還持續進行,不含前期研究與公務人員人力成本,已經花費7000多萬元。
白頭翁,綠繡眼、麻雀被稱為都市三俠,原本在都市裡最容易見到,現在比較常看到的倒是白尾八哥和家八哥。這兩種八哥都是外來種,因為能學說話,被引入作為寵物鳥,數十年前從籠中逸出,他居然那麼容易適應台湾的環境。根據特生中心繁殖鳥類大調查,2011年到2021年的族群趨勢,家八哥成長將近400%,白尾八哥成長大約213%。他們都是成倍数成長,怪不得我家七樓窗前,不時出现他們的倩影,走在人行道上,也不時與他們相遇,他們似乎也已經習慣了馬路上的人車混雜。
圖片取自:(wikipedia)
不看数字還不覺得外來種入侵的嚴重,另一種黑領椋鳥,則是常在河濱出沒,近十年成長637%。還有一種和牠們同屬椋鳥科的亞洲輝椋鳥,成長幅度更驚人,高達4407%。
根據繁殖鳥類大調查的資料,2011到2021年,亞洲輝椋鳥名列第三,第二名是灰頭椋鳥,成長5126%,第一名的白腰鵲鴝,成長9061%。但是一般民眾卻以為白腰鵲鴝就是喜鵲,怎麼捨得駆趕他們,何况進行移除的工作?
移除外來種是讓動物的生命消失,負責操作的人得要承擔社會觀感與自己內心的糾葛,而要被移除的動物,何其無辜。因此移除的工作,只好在夜間進行。
依據繁殖鳥類大調查2011年到2021年的資料,麻雀與白頭翁的族群數量都在減少。
源頭管理,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嚴重入侵的椋鳥科,2022年已經全面禁止輸入。更重要的是群眾意識,需要更多人理解外來種的嚴重性,需要更多人合力防範,才有機會逆轉入侵潮,防患於未然。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