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EY0671

瓊瑤女士的公開信及其對死亡的詮釋,誠然反映了一位智慧長者對生命終點的深刻思考。基督教倫理學在對此表示尊重的同時,也提出另一種反思:生命的尊嚴並非來自於對死亡的完全掌控,而是來自於對生命本源的敬畏與依靠。
◎彭盛有( 基督教台灣浸會神學院專任教授)
當我們探討生命的終點時,會發現這是一個充滿挑戰性和情感糾結的議題,尤其是在當今社會越來越重視個人自主權與尊嚴的背景下。針對瓊瑤女士的公開信和其引發的安樂死相關討論,基督教倫理學提供了一個特殊的視角:如何平衡生命的神聖性與自主性?如何理解痛苦的意義?又如何在死亡中尋找到真正的尊嚴?這些問題不僅關乎基督徒的信仰立場,也具有普世性的意義。在本文中,我們試圖從基督教倫理學的角度對上述議題進行深入探討,並非要批評或否定任何人的選擇,而是希望提供另一種關於生命與死亡的理解框架。這種理解源於對生命終極意義的追問,也同樣關注臨終者所面臨的現實困境。基督教信仰邀請我們在痛苦與死亡中尋找盼望,並以愛與陪伴來面對生命的終結,而非簡單地將痛苦視為需要迅速解決的問題。

希望本文能促進我們對生命終結議題的共同思考,無論我們的信仰背景如何,都能以愛和尊重來探討這一深刻的人性課題。

1. 生命的神聖性與自主性

基督教倫理學認為,生命是神的賜予,具有不可侵犯的神聖價值。詩篇一三九篇13-16節生動地描繪了人的生命是如何被上帝親自編織而成,無論其長短或質量,都承載著無可取代的意義。因此,基督教視生命為超越個人擁有的恩賜,這意味著我們對生命的態度不僅牽涉個人選擇,也應反映對創造主的尊敬與感恩。

然而,當提到「生命自主權」時,我們也必須承認,基督教倫理學並不否認人對自己生命的責任與管理權,而是強調這種自主性需要建立在對神的敬畏之上。過度強調個人選擇,可能忽略了生命的神聖性,將其縮減為個人意志的延伸。而真正的自由,並非排斥上帝的旨意,而是在對祂的依靠中找到生命的方向。

2. 痛苦的意義與陪伴的重要性

關於「臨終痛苦」和「尊嚴喪失」的問題,確實是一個現代社會需要面對的現實挑戰。基督教倫理學並不否認痛苦的真實存在,也不美化痛苦,但它提供了一個不同的視角:痛苦不僅僅是一種需要消除的負面經歷,有時它也能啟示深層的屬靈意義。

保羅在羅馬書五章3-5節中提到,苦難能生忍耐,忍耐能生老練,老練能生盼望。基督的十字架更展示了一種令人敬畏的真理:痛苦雖然深刻,但它並不終結於自身,而是在愛中找到救贖。因此,基督徒在面對病痛或臨終的挑戰時,應該以愛的陪伴和關懷來支援病人,而非僅僅試圖以技術手段快速「解決」痛苦。

基督教安寧療護的實踐正是這一觀點的具體表達。透過身、心、靈三方面的支持,安寧療護幫助病人在尊嚴與愛中走完人生的旅程,而不是將病人推向不得不選擇死亡的絕境。

3. 死亡的尊嚴與安樂死的倫理挑戰

關於「尊嚴死」,基督教倫理學提醒我們,真正的尊嚴並非來自於自主決定生命的結束,而是源於對生命終極意義的領悟。耶穌基督在客西馬尼園禱告時,祂面對十字架的痛苦,雖然渴望避免,但最終選擇順服天父的旨意(馬太福音二十六章39節)。祂的順服並非是表現懦弱,而是對神的信靠和對生命意義的深刻理解,這也成為基督徒看待死亡尊嚴的一個典範。

至於安樂死,基督教倫理學主要關注以下幾點:

.安樂死是否弱化了對生命的尊重,尤其是對弱勢群體的關懷?

.它是否可能成為社會對臨終病人或老年人的壓力來源,甚至帶來被拋棄的感受?

.它是否使醫療體系從「治療與關懷」轉變為「執行死亡」的工具?

基於以上顧慮,真正的解決之道不在於迅速結束生命,而在於建立一種以愛與陪伴為核心的臨終倫理。在這樣的倫理框架中,病人的痛苦不被忽視,他們的生命也不被減縮為一場「是否值得繼續」的計算。

4. 基督徒對社會的回應

基督教倫理學不僅關注個人生命觀,也認為教會和基督徒應在公共倫理中積極發聲。針對當前社會中對臨終關懷的不足,教會可以推動更完善的安寧療護體系,以提供病人更多選擇和支持。臨終者不應感到孤單,社會需要營造一種氛圍,讓他們在愛與關懷中走完人生,而非被迫以極端手段結束生命。

同時,我們也應認識到,基督教倫理學並非一種僵化的規範,而是對人性深處的痛苦與掙扎的理解。基督徒在公共倫理中需要持守生命的神聖性,卻也應以同理心回應那些感到絕望或失去希望的人。

5. 對瓊瑤公開信的基督教反思

瓊瑤女士的公開信及其對死亡的詮釋,誠然反映了一位智慧長者對生命終點的深刻思考。基督教倫理學在對此表示尊重的同時,也提出另一種反思:生命的尊嚴並非來自於對死亡的完全掌控,而是來自於對生命本源的敬畏與依靠。基督信仰邀請我們思考,在死亡面前,愛是否能超越恐懼?盼望是否能戰勝絕望?

基督教信仰提醒我們,即便在痛苦與死亡中,仍然有一份不可被奪去的尊嚴,那是來自上帝對生命的愛和恩典。這樣的視角不僅為基督徒提供指引,也對當前的安樂死討論提出另一種值得深思的倫理框架。

基督教倫理學對安樂死持保留態度,但並非對臨終痛苦視而不見。相反,它呼籲社會以愛與關懷來回應痛苦,讓病人在愛中找到尊嚴,在陪伴中找到意義。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幫助臨終者,也能展現生命最終極的價值,讓死亡成為一場帶著愛和盼望的旅程,而非恐懼或絕望的終點。

本文由「基督教論壇報」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請見:瓊瑤離世引發生命與死亡的討論 從基督教信仰看「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