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劉超

TEA

四川是中國歷史上形成茶葉集貿市場最早的地區之一。早在西漢時期,蜀人王褒寫的《僮約》一文中,就記載了巴蜀的制茶、烹茶、賣茶文明遐邇。四川的茶館(除少數民族地區外)遍佈城各地,而以成都茶館之多,歷史悠久,首推第一。

解放前的成都茶館是商賈雲集、物資貿易、行情交流的重要場所。城守東大街的“華華茶廳”不僅茶水著名,而且是商人、百貨、棉紗的大宗交易市場。成都安樂寺(現西南影都附近)的一大茶館是有名的金銀、香煙的貿易市場。類似這樣的貿易交流茶館不勝枚舉,成都茶館對促進物資交流,經濟發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成都茶館也是文化教育、社會名流聚會的場所。解放前總府街的“耀江茶廳”,是成都新聞報社同業交流和聯絡友誼之地。總府街的西南茶廳(紅旗劇場對門)為成都大多報刊編輯聚會之地。又如成都少城公園(今成都人民公園)內有六個茶館,各有主顧茶客“鶴鳴”以教師為主;“枕流”以學生為主;“永聚”為介紹青年男女結識之場所,渾名“陰陽界”;“綠蔭閣”以軍政人員為主;“射德會”以體育國術為主;“濃蔭”以棋客為主。“鶴鳴”茶社,成為每年陸月、臘月全川征應聘中小學教師之地(教師謂之打“六臘戰爭”之“戰場”)成都的“小花園”茶社,是全川川劇藝人應聘的地方,這裡生、旦、淨、末、醜文武各行的藝人都有。各市縣的川劇團都來選聘所需人才。

成都茶館也是勞動大眾不多的娛樂休閒的地方。解放前在多數成都茶館中用木板搭有兩公尺長,一公尺多寬一小台,臺上放一小桌,栓上桌圍,用來講評書或演唱曲藝。講評書的事先掛上所講內容,如《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西遊記》、《七俠五義》等等。桌上放一小木方(又名驚堂木,戒方),每到晚上,茶館內擠滿了老老少少、“三教九流”的聽眾。說書者戒方一拍。全堂鴉雀無聲,只有那說書者說到精彩處,嘴裡滔滔不絕,但到關鍵時刻突然紮版,端起盤子收錢,多少隨意,錢收得多繼續多講,錢收得少,應付幾句收場。有些茶館則把說書人的錢加在茶錢內,既能保證說書人的收入,也使茶館生意興隆。有的茶館內還演唱竹琴、洋琴、一般演唱小曲小調,伴奏樂器的都是三五幾人,竹琴、洋琴唱出名的都設有專場。在舊社會曲藝聽眾也有階層之分。如新南門大橋右側靠府河邊的大茶館,起初是當時號稱“成都金嗓子周旋”的李月秋在那裡演唱,聽眾大多是勞動人民。熱天,不少人到此乘涼聽曲藝,因而常常客滿。後來她由新南門府河茶館跨進了“總府街新世界茶廳”身價倍增,聽眾大多為富有階層、商店老闆、“袍哥、操哥”等。李德才的洋琴專場設在現提督街軍影二樓上,場地不大,加上臨時搭凳子最多座60來人,茶錢與演唱費一起收,這裡經常聽眾飽滿,不少“知音”不得不提前占位置,賈樹山的竹琴專場也是同樣情況。有些愛好者,座不下就聽“戰國”(即站著聽),既不給茶錢,也不給聽錢,樂此不疲。
成都茶館也是眾多江湖流浪藝人的大舞臺。敲盤子的、唱荷葉的、拉二胡的、唱蓮花鬧的、大金錢板的、耍小魔術的等等,這些流浪藝人以藝養口,整天為生活勞祿奔波。他們進入茶館,立即敲動簡單的樂器,在適合的地方開始演唱,唱完一段紮板,向每桌茶客要錢,多少不拘,任憑施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