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圖/文:李幸

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的樣子,其實是當年北京所嚮往的。最近要把北京市政府遷往通縣,提出首都特區概念,應是多年以後再一次明白。1949年,中共執掌中國大陸,定都北京,首都建設以華盛頓為模子,有當時建成的房子和街區為證,只是不明白說出而已。當然後來由於蘇聯專家的介入,風格又有一變,所謂建國10周年的10大建築。不過到了1976,搞毛澤東紀念堂,出來一看怎麼就是林肯。西方勢力太強大了。

明白歸明白,實際上解決不了中國的問題——中央集權,跑部錢進,北京未來還是不得消停。美國因為到處自治,國家只管各州不管的事,就沒人在華盛頓設駐京辦、聯絡處。於是首都冷冷清清,尤其大白天。

華盛頓市中心,看不到什麼“血拼”的地方,多的是便利店和小餐館。想到《紙牌屋》裡那個先是“黨鞭”後為美國副總統的主角,常去一家犄角旮旯的小店吃牛排,店主兼店員就一黑人老頭,顧客也就副總統一人。大概真有這樣的店吧。

我是因為在華盛頓的學生指引,到了一家秘魯風味的小餐廳,半地下,可容幾十人,濟濟一堂,門外還有多人排隊。味道是不錯,就是人聲鼎沸,因為面積太小人太多,比中國餐館還熱鬧,完全沒法說話。

飯後去喬治城購物。感覺不遠,就步行前往,實際不近。

(華盛頓市中心的建築,多為“國家部委辦”)

(梁思成規劃中國首都,應是華盛頓建築加老北京城牆)

(華盛頓可以購物的地方在城市西邊——喬治城)

其實華盛頓市區也是什麼都有的,只是因為習慣了拿北京的眼光來看,就大不同。我們自己說北京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就大搞唄,結果是房價上天,出行“首堵”。

回頭想梁思成規劃的華盛頓建築加北京城牆,壯志未酬,否則天下獨一份了。不過,如果真把城牆保留下來,豈不更堵?

問題完全不在規劃。馬可波羅記當年的汗巴里(北京),感覺格局類似今日西方的大都會區——皇城12個門,通向12個郊區,郊區大得都連成一片了,郊區的人比皇城裡多,建築和城裡一樣漂亮,周邊幾百里地還有200多座城市。其遊記虛虛實實,不過即便是規劃也挺好。元朝雖是集權統治,但那時集中不到多少東西,於是除了你別起兵反我,大家各搞各的吧。

考慮問題,當遇到制度是根子時,就不用追究具體和細節。因此實際做事,都是補救。還是中國古人明白,早說了“補天”——女媧,紅樓夢。

(華盛頓市中心,下午4時)

(16街去往白宮路邊,下午6時)

(市中心見到的教堂)

(市中心也有不同風格的房子)

(月亮很圓,16街史葛環路口)

(上午,國家廣場東側15街,很中心地帶,臨時生鮮農場市場準備出攤)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