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19年內政部警政署統計,平均每天高達250件酒駕違規。台灣外傷醫學會前理事長、現任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災難醫學科主任簡立建醫師表示,酒後駕車時,運動神經反射神經會變遲鈍,許多悲劇往往就在反應變慢的0.1秒時發生。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專任主治醫師方冠傑指出,酒精會對腸胃產生刺激,切記不要空腹飲酒,呼籲大眾事先規劃好回家路線,避免酒後駕車危險。
酒駕神經反應會變遲鈍 肇事多半是微醺者
簡立建指出,酒後駕車時,人對周遭的追蹤力與注意力均減弱,反應力變慢,從眼睛看到、大腦接收進行判斷、做出剎車行動,已較正常狀況慢了幾秒。根據台灣外傷醫學會,微醺狀態酒駕最危險,因為酒是中樞神經抑制劑,對身體的影響則是在情緒亢奮、自信心增強等變化,容易做出錯誤或危險的舉動,造成不可逆的悲劇。尤其,歲末年終聚會多,急診室因酒駕肇事的傷患也會增加。因此,如何學習正確的酒精知識,了解酒精對人體的影響是全民都迫切需學習的重要課題。
飲酒後只要睡一覺就沒事? 隔夜宿醉開車超危險
許多人認為飲酒後只要「睡一覺」起來,就能把酒精代謝乾淨,頭不暈就等於沒事,可以馬上開車上班,但其實多數人並不清楚酒精是否已完全代謝。方冠傑指出,飲酒後隔天一大早開車,會有「隔夜醉」的情形,那是由於身體累積了過多的乙醛,導致第二天較容易宿醉,大多數人會輕忽隔夜醉的症狀,若此時開車容易造成危險,也易觸犯酒駕法規。
喝多喝少不是靠感覺 酒精量攝取多寡是關鍵
關於坊間聽到「喝啤酒比烈酒不容易醉」、「喝調酒則會醉很快」等說法,方冠傑強調,不管喝的是啤酒、烈酒、葡萄酒,最終影響醉酒的原因還是酒精攝取總量,根據衛福部國健署在國民飲食指標原則中,也明確指出滿18歲以上的成年男性每日建議酒精攝取量不超過2個酒精單位(20公克),成年女性則是不超過1個酒精單位(10公克);下次喝酒前計算喝下的c.c數或ml數×(酒精度數/100)× 0.8(酒精比重)= 酒精攝取量(酒精重量)。雖說代謝時間會因性別、基因等因素影響,但學習計算酒精量是避免飲酒過量的不二法門。
切記不要空腹喝酒 有助於緩解腸胃不適
方冠傑提醒,想要避免酒醉不適,切記不要空腹喝酒,飲酒前建議吃點蔬果、澱粉、蛋白質和肉,這樣有助於緩解酒精對人體的影響。若喝酒前感到身體不適,則不建議當天飲酒;未成年及孕婦也須謹記不可飲酒,以免對身體健康以及腹中胎兒健康造成負擔,沒有節制的飲酒行為會對肝臟、胰臟等器官造成莫大的傷害, 飲酒時也可同時交替多喝水,防止脫水。
許多人認為飲酒後只要「睡一覺」起來,就能把酒精代謝乾淨,頭不暈就等於沒事,可以馬上開車上班,但其實多數人並不清楚酒精是否已完全代謝。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