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張壹柒
每逢颱風季節,總有一股無形的壓力瀰漫在各縣市首長之間。
以今年凱米強颱過境花蓮為例,花蓮縣政府在中央氣象署發布海上陸上颱風警報後,於7月23日晚上宣布次日全縣停班停課。然而,7月24日早上,花蓮多數地區天氣仍然穩定,社群媒體上開始有微言譏諷「無風無雨的颱風假」。有人批評此舉導致經濟損失,工商業界受到影響,花蓮經濟更是雪上加霜。
然而,到了7月24日傍晚,凱米颱風突然改變路徑,強風暴雨席捲花蓮,陣風風速高達12至14級。花蓮市區的路樹被強風吹倒,商家招牌搖搖欲墜,造成道路阻塞,汽機車難以通行,甚至發生了一對母子在車內被掉落的建築物擊中,導致一死一重傷的悲劇。如果當天沒有宣布停班停課,恐怕會有更多人暴露於危險之中。
氣象預測雖然日新月異,但依然難以完全準確掌握颱風的動向。面對如此高變異性的大氣變化,民眾不應對地方首長過度苛求。縣市政府在決策時,需考量全縣民眾的安全,若僅憑個人角度評判,實屬偏頗。
以花蓮為例,儘管在7月26日恢復上班上課,但縣政府評估部分地區如秀林鄉及和平村仍達停班停課標準,因而延後至7月28日,這正反映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
圖片取自:(FB 賴清德)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台灣每年因颱風造成的經濟損失約達數十億台幣,而颱風假所帶來的經濟損失更是難以估計。以花蓮為例,僅7月24日一天的停班停課,粗估損失達上千萬元。然而,若考慮到因未放颱風假而可能造成的人身安全威脅,這些經濟損失又顯得微不足道。
事實上,許多國家並無「颱風假」的概念,而是依據客觀條件個別處理。颱風假須回歸保護民眾生命安全的基本原則,由地方政府依據中央氣象資訊及當地主客觀條件,評估是否必須藉由停班停課來保護民眾安全。
某些電視名嘴將颱風假決策泛政治化,批評中央將決策責任轉嫁地方,讓地方首長頻頻遭受批評。然而,台灣各縣市的地理環境、抗災韌性及經濟發展模式各不相同,確應授權地方政府依據當地情況,做出最適合在地需求的決策,而非由中央一刀切。
以今年的例子來看,花蓮縣政府的決策雖引起爭議,但事後證明確實有效保護了民眾安全。這也顯示出地方政府在面對颱風等自然災害時,需要更多的自主權與靈活性。
總之,颱風假的決策無法完全精確對應實際情況,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