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圖/文:魯力立

我並不喜食泥螺,但依然對其讚不絕口。有些美食就是有如此大的魅力,傳承的除了本身的滋味,更是一種地域和鄉土的氣息。因此方能千年流傳,生生不息。

在中國,吃螺的人不多,恐怕也只有傍水而居的人們才有這種習慣和胃口。田螺,肉多汁盛,很有嚼勁;方田螺,也就是大排擋上最常見的下酒菜,被俗稱為“螺螄”的,肉質緊實,吮吸有味兒。我的家鄉位於黃海之濱,是一座被水環繞和交織的城市。河道密佈,穿城而過的就有通榆河、串場河等多條大河。處處是稻田,灌溉水渠在田野中縱橫。一切都為螺螄這種水生動物提供了舒坦的棲居地。

萬物相生相剋,這裡的百姓春末夏初後便是螺螄最大的天敵。爆炒、燉湯、甚至做成餡。螺螄本身的肉質很少,吃起來也是相當繁瑣,但是水鄉人就是愛吮吸螺螄的快感。夏夜,一盤炒螺螄,兩杯黃酒,滋味十足。

然而,無論從滋味、習性、烹飪方法,泥螺都截然不同。從產地而言,泥螺依海生於灘塗,因此稱為泥螺。東海與黃海盛產。從體態看,泥螺外殼薄脆,身體部分裸露在外,反倒是遮住殼的一部分。而這些都決定了其肉質的特殊。古語有言,“年年梅雨後,萬甕人姑胥”。說的便是梅雨季後,海邊的漁民們便都會傾巢出動捉泥螺的盛況。可見,泥螺美味的魅力。

為了最大可能保存這種海鮮美味,江浙百姓則用了糟醉泥螺的古樸方式。用20%左右濃度的鹽鹵浸泡。之後用涼開水洗淨,瀝水,加入曲酒,赤砂糖,薑片,蒜瓣等佐料入缸。之後每日必須攪動,一到兩周後便可食用。而如需要久存,則需要裝罈密封,數年開啟,則濃香撲鼻。這只是大致的步驟,而我的家鄉東台醉黃泥螺則有更為嚴密的做法和成熟的加工方式。現在大批量的工業化生產的醉泥螺已經遠銷海外。

醃漬得當的泥螺會有一種鹹甜皆宜,酒香撲鼻的滋味。這應該也是與江浙一帶的口味一脈相承。吃食的方法則更講究。螺內含有一顆乳黃色的油脂,晶瑩剔透,被稱為“軟金”。嘴巴輕輕一嘬,鮮嫩的螺肉就會滑入口中。然而,小時候卻從來都掌握不好唇齒之間的火候,泥螺殼以及肉體終端的泥沙也會帶入,痛苦不堪。正如民間所言,“三隻醉螺一嘴泥”。不過,身為水鄉人,從小就開始練就巧舌如簧,一嘬一咬一吐,現在的我品嘗泥螺毫無壓力。

又到桃花盛開的季節,此時的家鄉宴席中冷菜必有八珍之一——醉泥螺。因為此時的泥螺,剛剛長成,體內泥沙少,味道也格外鮮美多汁。然而,泥螺本身性寒,我因脾胃不和而不能多食。然而即便嗅其味,也讓我垂涎欲滴。這大抵就是家鄉的味道。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延伸閱讀:
石林鬥牛——賽場上的飛沙走石
菁菁校園春意盎,紫荊花開滿庭芳
大理,美在城市每一個角落
最文藝的烤魚店——“探魚”
小綠汁,夢回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