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葉志彥

首先,先讓我老王賣瓜自賣自誇一下,這只是要輔證我的眼光,讓人理解我要說的核電未來是有可能展現在讀者面前。

在2017~2019年之間,我曾在一個討論能源議題的臉書上,與一個推動離岸風電的專家爭論不知幾次了,我跟他強調,台灣如果要推動綠電,一定要先優先推動起[儲能設備]。

結果幾年過去了,我在今年一個綠粉那邊的推文看到這位專家強調[儲能設備]對風電有多重要,當時我在這綠粉面前吐槽,告知他這位專家的言論恰巧是他當時反駁我說不重要的。

同樣也是在這個時間點,我也是倡導台灣應該推動微型﹑小型核電站,當時與反核﹑環境保護者也有過一般爭吵,目前相信大家已經在工商業﹑科技業有看到這種趨勢,而最有趣的狀況是,現在正在推動的各種討論,在當時就是我訴說的。

以上兩段對於能源議題的言論,應該大數據的專家們都還能在臉書的留言或一些臉書發帖上查到,如果查不到,就當是我在忽悠讀者們就好。

不過我需要重新強調我是[綠電]支持者,核電派來罵我,我是可以接受的,但麻煩綠電派的別來嗆我,我肯定會有委屈的情緒,直到現在我都還是告知,台灣最適合發展地熱發電。

現在開始,我就用我這些年一直在各種臉書族群﹑環境保護討論活動,不停地重複向世人傳遞的我對核電定義,當作文章的開頭。

ADDY9256
圖片取自:(wikipedia

-------------------

核電!

當缺電的時候,它是綠電。

當不缺電的時候,它是潔電,就是不算在綠電,也不算在有汙染的電。

當有更好的﹑且充足的能源時候,它是有汙染的發電。

-------------------

如果有在關注能源議題的人,不管是支持核電﹑反對核電,基本上都應該針對我說的這段話有一種想吐槽但不知道怎麼吐槽感覺吧,然後想罵也不知道該從哪邊罵。

我們先撇開台灣很缺電的課題,不管你是認可台灣很缺電﹑台灣不缺電,這些都不在我這篇文章的討論範圍內,因為我未來想賺點稿費,以後有機會我在寫我的論述。

然而當走在能源議題[核電]+[環境保護]的思考邏輯上,我們永遠都避不開核電有一個很大的坑,那就是[核廢料]的討論。

不管是你是[挺核﹑反核],[核廢料]是甩不開的必定討論爭吵的重點,說起來很諷刺的是,在台灣應該要討論的是,在[有戰爭疑慮+每30~50年必定有一次大地震]的台灣適不適合蓋大型核電廠,哪怕可能1~2%的機率才會影響到,而我一直覺得這種影響是以1/3的台灣範圍為代價的影響,所以我一直認為我們台灣根本就是賭不起。

但在台灣,真的被討論的是[核廢料應該怎麼處理],以及[核電是價便宜的能源,台灣如果不想推動火電,那在想不缺電的情況下,台灣只能推動核電],幾乎所有研討都是離不開這兩大主軸。

不過我們就先從[成本]計價來當本篇開頭論述吧!

撇開那些很複雜的各種均化成本說明,我們簡單的來說,所有發電的成本計算都離不開以下這行公式。

--------------------

[土地成本]+[運輸成本]+[運行成本]+[燃料成本]+[處理成本]+[建設成本]*[折舊率][發電量][1度電多少錢]

--------------------

然後各種類別的發電還會有一項[類別均化],這就是我們常聽到的[火力發電]下[煤炭發電﹑天然氣發電]﹑[綠電]下[風力﹑水力﹑太陽能發電],以及單純核電一個類別。

我們在訴說成本的時候,基本上不管是新蓋還是舊有,在計算成本的時候都全部放在類別下在做均化計算。

舉例來說,原先火力發電的成本是1度2.54元,然後今天新蓋一個火電廠的成本1度3.89元,但我們在計算的時候是均化是來說類別,即兩者相加1度為2.89元。

是的,新蓋的廠因為設備較新﹑技術更好﹑環境保護考慮更多,當然取得成本原比10~20年前還要更高,但我們在計算的時候都是以類別當一個大數據來計算,而這些新廠的成本就會被老舊的設備給分攤掉。

可現在問題來了,為什麼現在普遍核電的成本比較低,因為大多數的核電廠都是經營超過30多年阿,在成本抵攤下當然能夠更低,再加上核電的發電量比火電更大,自然可以更壓低發電成本。

而且,核電本身贏過火電有兩大重要因素,第一點是,跟火電相比它的幾乎沒甚麼運輸成本,不其大多數的運輸成本還是如何保障輻射不會外洩的相關措施而已。

第二點也是最重要的,火電有所謂的燃燒後的廢棄物處理成本計算,可眾所皆知,核電有核廢料,其還有分暫存儲存槽﹑最終儲存槽,可沒人知道這個要怎麼計價,所以核電並無這類相關的處理費用計算。

[核廢料]在30年前是真的沒甚麼處理成本,當時各國的處理核廢料的方式大都是投入海洋當中,這點當年的俄羅斯做的最狠。

而現在的核廢料處理,那可真是搞死所有學者跟專家的,至今全世界也才法國﹑瑞典﹑芬蘭找到最終處置場,當然這個建造成本要多少就要請專家學者出來說。

那未來?到底處理成本是會降低還是狂增加,真的沒一個人能說得準。

而為什麼綠電成本比較高!

主要還是必須要套回公式裡,除了綠電大多數是新蓋設備外,土地成本也比火電跟核電還要高。

外加台灣主要推動的是風電跟太陽能電,這而兩者都很靠老天爺吃飯,所以生產的發電量自然也就更少了,如此一加一減造就綠電目前成本都比較偏高。

且台灣在推動風電的過程當中,也是有決心發展自己的風電企業,所以在招標的時候,更是各種希望技術轉移,這也是造就台灣風電成本偏高的原因之一。

吃一頓飯吃得飽飽的,跟細水長流每天只吃一點,這種價格想必讀者們也知道有所差異吧,外加企業們跟學者﹑專家們也不可能都是傻瓜,凡是開始比價後發現差價差超過正常值30%那幾乎都是會被曝光,那個時候幾乎就是各種討論到非要一個真相出來,所以在民主國家當中,我們貪汙腐敗是有一個上限值,但這些年因為[政治問題]往往把台灣的綠電發展炒作成貪得毫無人性一樣。

這也是阻礙台灣綠電發展的最大因素,我們來自中國這邊大量的網軍太多了,再加上台灣的在野黨也是為炒而吵,我們在綠電發展上幾乎都是被內耗去,而非真的去檢討找出脽貪汙腐敗,然後藉由司法的介入取得公正,所有人都沒注意到這點。

我們需要的是在野黨幫我們監督,而這些年可以看得出來,很多綠電上錯誤的資訊都是從監督這邊出來,只因為這些綠電被後往往有一個民進黨相關人脈,而不是國民黨的相關人脈,但要知道綠電範圍下,也有支持國民黨的企業阿。

而綠電跟火電﹑核電有一個最大的差異性,那就是綠電的8成左右的支出都是在最初搭建的時候,再來就剩下設備的維護工作跟運行,其人力更是比火電﹑核電的少。

而火電﹑核電還有[燃料費﹑運輸費﹑廢棄物處理],隨著時間累積下,最終綠電過了10年15年都是淨賺。

隨著ESG的各種操作中,現在哪怕要廢棄的太陽能電板﹑風力風扇,也都找到處裡技術跟流程,其時間都不會花上半年就可以恢復常態,可火電廠﹑核電廠年限到了,可猜得出處理費用只有不停地增加,且耗時更長。

停役後的核電廠處理時間更是要花上20年役後的核電廠處理時間就要花上20年, 以目前的核二廠來說,除役規劃期程主要分成四個階段,包括:除役過渡階段8年、除役拆廠階段12年、廠址最終狀態偵測階段3年及廠址復原階段2年,合計共25年

在此我要強調,我仍然堅持認為[地熱發電]才是最適合台灣的能源發電,因為地熱發電可以24小時都發電,而我在能源政策的主張是[多元能源],不管未來哪一種發電趨勢最適合台灣,台灣都應該採用多元能源政策,而[核電]也是一個很重要的一環發電。

就像核電大國的法國天然氣大國的德國,也因為各自的原因而有能源危機,所以台灣不該綁死在特定能源上,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未來會發生甚麼事。

如果有專心看我論述的讀者應該會吐我的槽吧,因為我前面說,台灣都應該採用多元能源政策,而[核電]也是一個很重要的一環發電,可我的標題又寫著[核電的最後榮光],這不就是前後矛盾嗎!

所以請回到最源頭我如何描述核電的那段話當中,我說核電,當有更好的﹑且充足的能源時候,它是有汙染的發電。

這段話講述的更好的﹑且充足的能源並不是[綠電],而是[核電]。不過對於能源議題不熟悉的讀者大概會糊里糊塗吧,所以我在這邊更詳細說明。

我們前述一直強調[核廢料]這個議題,這就是為什麼[核電]被視為有汙染的發電,也是眾多環境保護者一直重複地提起爭吵。

而這個課題可能會隨著[核融合]的技術提高,最終被解決。核融合的技術其實已經發展20~30多年了,目前已經逐漸看到成功的跡象,至於真正的發展到[核電廠]等級的還要多少年,我就真的不知道,不過隨著全世界推動ESG過程,想必絕對不超過15年。

在此,我引述一篇文章內容,有興趣者都可以自己查閱文章全文。

『為達到2050淨零排放目標,全球各國急於尋求替代燃煤石化的潔淨能源,更對「核融合」寄予厚望,這個被喻為「人造太陽」「能源聖杯」的新科技,在台灣,由美商中經合集團投資成立的「聚界潔能(Alpha Ring)」深耕許久,如今又在台南設立第四座實驗室,並且集結產、官、學合作,企圖從「人才」「製造技術」加快商轉。』

此文為,【遠見雜誌】的【核融合商轉關鍵?聚界潔能拚「能源聖杯」,第四座實驗室落腳台南!

所以目前的新蓋﹑舊有的核電廠都有一個很尷尬的趨勢,那就是[核融合]技術如果發展出來後,它們這些[核分裂]技術的核電廠到底何去何從?

要知道核電廠的使用年限最少有40年,可假如現在台灣新蓋一個核五廠,花了3~4年的時間,然後等到[大型核融合]技術出來,可能這個時間只剩下12年。

如果核分裂技術的核電廠被列為有汙染的發電,那到底要不要除役?

這就是一個非常尷尬的局勢了,當然也可能那個時候,我們可以把核分裂設備轉為核融合設備,這也是一種可能性。

但問題是,核融合設備所需要的建築強度﹑電纜線的穩定供給﹑預防意外事故的防護措施,能否無縫接軌?我不是專業的,所以我不清楚。

更需要擔憂的是,會不會打掉重建的成本會更低!這也是有可能的。

所以這是一個對[目前的核電廠]很尷尬的年代,既是榮光,也是未來可能被嫌棄的局勢。

不光是被[綠電]本身追趕,也被[未來的核電廠]追趕,未來的路是怎麼樣,真的沒人知道,也或許會有一個超越[核融合]的新技術出現也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