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上雲

深受北京信任的上海市台協會會長葉惠德,赫然出現在台北市政府大陸小組名單中,加上柯文哲表態「一個中國不是問題」,即可發現北京想要抓緊柯文哲的企圖心。

3月26日下午,公務機關的表定下班時間已經過了,北市府顧問洪智坤默默在臉書上貼出台北市政府大陸小組第一次會議的座次表,10多年來在大小選舉中力挺國民黨的上海市台協會會長葉惠德赫然在列。資深台商看到名單裡的葉惠德,第一個反應就是:對柯文哲登陸,「北京已經點頭了」。

大陸小組名單露玄機
北京已默許柯文哲登陸

嫻熟在北京「屋簷下」生存之道的台商之所以做此結論,理由很簡單:葉惠德不只是個單純的「挺藍台商」而已。自第一次政黨輪替後,葉惠德兩度當選上海市台協會會長,更擔任大陸唯一全國性台商組織「台企聯」的副會長兼發言人。挺兩岸交流、挺和平發展、更挺九二共識,葉惠德以台商身分選擇的政治路線,說明了北京對他的信任。

從選舉至今,柯文哲的兩岸言論飄忽不定,只憑葉惠德一人就斷言北京已經對柯文哲「點頭」,或許言之過早。但葉惠德出現在柯市府傳達出什麼意涵?柯文哲的大陸政策走的是哪一步棋,引發太多想像。4天後,柯文哲接受大陸媒體聯合專訪,短短10分鐘的問答,透露了答案。

3月30日專訪柯文哲的媒體,除了與對岸關係密切的台灣中評社,還有新華社、中央電視台兩家大陸中央級媒體。要專訪柯文哲這樣一個中央都尚未定性的台灣政治人物,若非「上面」定案,新華社和央視的涉台部門根本無權決定;專訪寫成的新聞,也必須中共中央國台辦、中宣部再三審視定稿,才可能披露。

柯文哲也沒有讓對岸的慎重其事落空。從第1題的「九二共識」,柯文哲給出「一個中國不是問題」的答案,以及隨後鋪陳出的「4個互相(互相認識、互相了解、互相尊重、互相合作)」,儘管維持他一貫的曖昧,卻不同於綠營的抗拒到底,已是給足北京巨大的想像空間。

而在「四個互相」之外,柯文哲再加碼表態,在「既有的政治基礎」上,「秉持兩岸一家親的精神」,尊重兩岸已簽署的協議和互動的歷史。當他拿著小抄,一字一句謹慎讀出這些論述時,北京幾乎可以確定,這場專訪已經得到意料之外的收穫。

兩岸都不是第一次聽到「兩岸一家親」的論述。在2013年博鰲蕭習會上首次提出,習近平不但在之後見蕭萬長、宋楚瑜和連戰時一再重申,一四年更列入大陸全國政協的政治決議和總理李克強的政府工作報告。

柯呼應北京主旋律
走出藍綠之外的兩岸新局

而在今年3月4日,習近平藉著參加台聯、台盟會議,就兩岸政策方針做出重大宣示,強調九二共識「是兩岸共同的政治基礎」,而「基礎不牢,地動山搖」;1個星期之後的3月11日晚,國台辦副主任葉克冬在宴請台灣媒體時更進一步解讀說,習近平所說堅定不移地堅持共同政治基礎,意思是「鋪墊好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道路上的基石」,強調的是「九二共識和反對台獨」。

然而,北京始料未及的是,率先對習近平談話有所反應的不是國民黨,而是不斷自稱自己「墨綠的」新科台北市長柯文哲;他在面對中央電視台與新華記者時所說的「促進交流、增加善意,讓兩岸人民去追求更美好的共同未來」,準確地呼應了習近平談話中所說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一條維護兩岸和平、促進共同發展、造福兩岸同胞的正確道路,也是通向和平統一的光明大道」的主旋律。

柯文哲的論調,當然也不是首次提出。大陸兩會閉幕後,3月17日,柯文哲被媒體問及對李克強報告的回應時已明確說出,「兩岸交往的前提是『互愛、互信、互諒』;兩岸一家親,現在我們往共同美好的未來前進,這樣不是很好嗎?」在這個時間點,早已開始籌組的市府大陸小組,和搭建的陸媒專訪舞台,其實只是雙方刻意營造出來的隔空對話舞台而已。

「兩岸一家親」,習近平給的基礎,柯文哲做的詮釋;繞過國民黨視為專利的代理人平台,跨過民進黨跨不過去的九二共識,柯文哲和北京之間的隔空互動,確實引人遐想。

也正因柯文哲這番論述的步伐太大,和北京早有默契的懷疑論,不可避免地在兩岸政壇發酵。尤其,當柯文哲拿著小抄,面對陸媒一字一句謹慎讀出這些論述時,就更不免讓人聯想,近期不斷穿梭台北各飯店的上海市台辦官員,與葉惠德參與台北市政府大陸小組之間的敏感聯繫,再對照國台辦對柯文哲發言的「讚賞」,顯然,台北與上海的雙城論壇續辦已不是問題,柯文哲的再次登陸,也早在他安排的政治行程表中了。

柯文哲的兩岸論述,現在只是序曲。國、民兩黨更應該警惕的是,國、共間的「九二共識」,不可能成為民進黨與北京的共識,也不會是台灣社會的共識。柯文哲雖不會投入一六年大選,但他的高人氣足以讓其兩岸論述產生影響力,國民黨該與之合作還是競爭?民進黨又該如何超越?

一六年的迫切性與日俱增,北京必須搶先為兩岸議題布置戰場,在藍的僵持和綠的尷尬中,柯文哲的「一五觀點」,說不定會成為大陸在藍綠之外的第3種選擇。

本圖/文由「財訊」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柯文哲和北京隔空喊話 打破藍營壟斷 衝出綠營困局 第三勢力挺進兩岸賽局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延伸閱讀:
《劉三專欄》炫耀從來不是好事─阿帕契事件的啟示
前進亞投行對台灣有幫助嗎?
白崇亮 史雷頓:爸爸好,家庭一定好
教改制度再改革 台灣才有新未來
《劉三專欄》課業優異背後的致命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