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外這一年多的追蹤研究,非常具有權威代表性的《自然》期刊(Nature)統計,大概32.6%會產生後遺症,其中有30-40%的人會有呼吸困難、肺功能衰退、頭痛、腦力衰退等症狀。
台灣確診COVID-19的人數在7月4日突破15000人,死亡累計688人,這1萬4千多人陸續康復,但其中有三到四成會產生後遺症,何時會復原尚無法判斷。根據國外這一年多的追蹤研究,非常具有權威代表性的《自然》期刊(Nature)統計,大概32.6%會產生後遺症,其中有30-40%的人會有呼吸困難、肺功能衰退、頭痛、腦力衰退等症狀。
重症者呼吸困難合併低血氧 若呼吸衰竭需插管
根據美國疾管署2020年統計,新冠肺炎感染初期最常見的症狀為咳嗽、喉嚨痛、鼻塞、流鼻水、發燒、畏寒、呼吸困難、疲倦、頭痛、肌肉痠痛、嗅覺或味覺喪失、噁心嘔吐以及腹瀉。臺北榮總新竹分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邱浩睿指出,綜合國外統計,通常感染一周後有些患者會轉變為重症,主要為呼吸困難且經常合併低血氧,有些患者會進展到呼吸衰竭,需要插管及呼吸器。
根據武漢的統計,重症者約占14%,極度重症到接近病危大約5%,整體死亡率大概2.3%。根據美國本土的統計,重症到需要住院者約14%,重症且入住加護病房約2%,整體死亡率約5%。邱浩睿醫師提到,這些重症患者若能康復,很多都會有後遺症。
重症患者多有慢性病 連帶影響生理機能產生併發症
由於重症患者當中大多數為合併有慢性病的患者,當他們染疫住院,肺部受到侵襲,身體機能下降、虛弱時,其實就很容易出現併發症,雖然並非病毒直接造成,但也因感染連帶出現的生理影響。邱浩睿醫師表示,呼吸系統的後遺症,就與疾病嚴重度密切相關,如呼吸困難、咳嗽、肺部纖維化以及肺功能衰退,整體來說發生率約22.9-43.4%,半年內持續需要氧氣的約6-7%。
不過追蹤時間不夠長,無法判斷是否為終身症狀,簡單來說,咳嗽、呼吸困難可到三四成。
超過三成有後遺症 全身受影響
《自然》期刊(Nature)統計,大概32.6%的患者會產生後遺症,後遺症除了呼吸方面症狀,還包含:
l 血液方面—血栓機率大概略小於5%
l 心臟—心悸、胸痛(5-20%)
l 神經與精神系統方面—疲倦(30-53.1%)、肌肉關節疼痛(27.3%)、頭痛(38%)、味覺嗅覺喪失(13.1%)。
l 腎臟功能障礙,有部分重症患者,腎功能受損需要洗腎
l 內分泌系統—糖尿病惡化、新發生糖尿病、甲狀腺炎、骨質疏鬆
l 掉毛髮約20%
l 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大於歲的兒童,會產生心臟及神經系統障礙,類似川崎氏症,不過非洲裔、西班牙裔較容易出現。
也有許多人感到腦力衰退(認知功能衰退)、焦慮、憂鬱以及睡眠障礙,整體來說30-40%的病人會產生。不過邱浩睿醫師也強調,這份統計是問卷採訪,偏患者主觀認定,部分並沒有醫學診斷,如認為疲倦、掉髮等。
COVID-19出現不到兩年,卻已顛覆全球人的生活,後遺症持續多久,目前都還需要觀察。邱浩睿醫師建議,若能夠施打疫苗者,就盡快施打,預防重症、死亡,同時也能預防後遺症。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