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i草根影響力新視野/記者梁瓈月】

最近臺博館展出李乾朗手繪臺博建築特展,趁著臺博館1百周年紀念,透過古蹟學者的建築手繪圖,讓更多人領略文化資產再生的無窮魅力。李乾朗教授的建築手繪特展可以看到許多手繪圖,以臺博館系統的五個古蹟博物館為主角,包括原為「臺灣總督府博物館」的臺博館本館、原為「勸業銀行舊廈」的土銀展示館 、原為「專賣局南門工場」的南門園區小白宮與紅樓展示館,以及位於北門尚在進行建築修復工程原為「臺灣總督府鐵道部廳舍」的鐵道部。

一、臺博館本館
臺博館建築是臺灣最具代表性的”新古典主義建築”,於1915年建造完成。由於博物館處於市街端景,所以採取大圓頂的文藝復興式樣,外牆使用樸素簡單的希臘多立克柱式,大廳則為32根巨大的複合式柱式, 因為左右對稱的設計,中央為圓頂大廳,所以採用對稱的一點消失點透視畫法,表現均衡莊嚴的空間美感。

二、土銀展示館
土銀展示館原為勸業銀行,落成於1933年,戰後改為台灣土地銀行使用。建築立面由13根石刻槽圓形巨柱、4組壁柱及寬厚的檐牆組成柱列,給人宏偉穩重的安全感。細部使用獸頭柱飾,牆體、簷口及女兒牆均有渾厚的異國洋風裝飾紋樣,顯得神秘而特殊。

三、小白宮及紅樓
小白宮是臺灣現存最古老的近代全石造洋式建築,立面用粗石條砌成,屋頂以7組皇后式雙支撐構桁支撐,構成室內空間的趣味點。紅樓牆體以紅磚砌成,最大的特色是東側搭建一座巨大的”荷造場”,屋架為鋼鐵桁架,空間高敞明亮。

四、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
建築採英國風的磚木混合造建築,承襲歐洲中古世紀的建築趣味:入口為弧狀圓拱門洞,衛牆配置洗石子圓柱天窗,另外,二樓屋頂與內部裝潢建構皆以檜木為主,也有中央露臺與玄關走廊。這座利用阿里山檜木的建築是臺灣現存最大的”半木式”建築。

策展人李乾朗教授表示,論建築價值,「臺博館本館」與「鐵道部」頗具藝術水準,南門園區的「小白宮」是利用原清代臺北府城牆石所建,深具歷史脈絡,「紅樓」則為產業設施遺構,而「土銀展示館」則代表現代建築運動異國風的設計,五座古蹟中只有臺博館本館一開始即為博物館設計,其餘的館舍皆為古蹟建築再利用改建而成,是一種順應世界潮流,將市區內大型的公共建物或工廠改裝為博物館或文化用途的建築。目前臺博館的館舍最早為1902年所建,最晚為1933年所建,這三十多年剛好是臺灣從清末農業、手工業時代邁向工商業時代,這些產業或工業遺產正為臺灣「現代性」的見證。

展覽的詮釋從解構的角度分析建築,透過精準的建築畫,以各種不同角度的建築繪圖來呈現建築之美,包括不同消點的透視圖(Perspective Drawing)、等角透視圖(Isometric Drawing)、剖面圖(Cutaway Perspective)、分解圖(Exploded View),甚至烏托邦想像的圖樣(Utopian Architecture),擴大參觀者的視野領域與想像空間。除了以圖像學來詮釋,展場同時輔以模型與照片重塑臺灣博物館古蹟群像,盼能對建築與設計新世代有所啟發,也讓親臨博物館的民眾從建築藝術的角度,深層了解臺灣彌足珍貴的建築資產。

除了以圖像學來詮釋,展場同時輔以模型與照片重塑臺灣博物館古蹟群像,有興趣的民眾可以安排一天,觀賞展覽也順便到古蹟參訪。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