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第五德嘉
2018年的大學考生大多是2000年龍年出生的孩子,那年出生的孩子有30多萬,比起之後各年出生的20多萬人,甚至2010年出生的16萬人,是少子化浪潮下的一個特例。
少子化海嘯衝擊台灣的各級教育,學生輕易考進大學已成為趨勢,對於某些大學,招生來的學費是續命單,最後變成有交報名費就有學校可以唸,只是校系好壞的差別而已。
青年世代是台灣未來發展的根基,當全世界都在爭搶跨界人才時,怎麼選填大學科系,是該選學校、選科系、選興趣,還是就業取向,依然是爸媽與孩子苦惱的來源。
不確定的未來
目前社會上流行網路經濟、數位科技,無論是AI、VR、大數據都受人矚目,但是現在選擇相關科系,會不會等出了社會才發現一切只是個幻夢,政府跟民間都沒有相關的產業支撐,而沒有發展的機會。
在不確定的未來下,將來出社會就像一個謎團,也像一個賭注,要怎麼選擇真是讓人傷透了腦筋。
就像當年的生命科學(Life Sciences)產業為例,清華大學在1991年率先成立生命科學系之後,不但選填自願一路飆升,也讓許多大學將相關科系整併成只要有「生科」兩個字就好,以吸引考生,可惜經過多年的實際驗證,台灣並沒有支撐這個職業的完整體系,畢業生立刻遇到就業困難的處境。
「一日生科,終生科科。」,就是這些畢業生離校之後找不到相應工作而為收入與未來苦惱的自嘲寫照。
興趣or就業or未來
這時代已經進入了為興趣工作最幸福的時代,所以填選科系時,興趣變成為最大的考量之一,因為在現代斜桿人生的概念中,未來的人才需要同時具備很多專長,平日有一份正職,以及其他的小工作與業外收入。
如果一個人同時做很多職業,卻沒有一個是有興趣的,心情一定會不快樂,就像是社會報導中的真實現況:「成功的斜桿青年上了媒體,失敗的人還在找下一份兼職……」。
所以,未來的社會中,每個人領取基本薪資+各種業外收入為生必為常態,曾經有家公司想找一個業務員,但也希望有拍影片、錄影、剪接上字幕的專長,結果錄取的新人在10多歲的中學時代,興趣就是製作視頻上傳網路分享,不但受重用,起薪也不低,完全沒有受到「需三年以上工作經驗」門檻的影響。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先別當「沒有興趣的人」,在只讀書不玩樂的孩子中,許多學校輔導室還要編設「選填志願找不到興趣的考生輔導專案」,雖然專案名稱很長,卻也是台灣教育發展的現況。
選填志願停看聽
選填志願前先該做兩件事:
一、資料蒐集:
去心中想唸的每個科系網站看看,師資、辦學理念、課程、教科書種類……先清楚、網路上也有學長姐分享求學與就業真相值得先瞭解。
二、親臨現場:
確定想要唸的的學校,一定要現場參觀過,比較之後才決定選填哪個系所。
高效率與扎實的本質學能出社會才會學到,漂亮的畢業證書只是求職的入場券, 別怕孩子平庸,成功沒有公式,某些科系在「都市傳說」中是屬於讀了沒前途,但是是否真的沒出息,問題終究是個人的態度問題。
爸媽的過度期待與焦慮投射在孩子身上,只會讓孩子無所適從,產生反效果。選填志願前,鼓勵孩子自己來一趟「大學參觀之旅」,一邊遊玩一邊開開眼界,從而找到心中的理想志願吧!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