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圖/文 鍾藝 Photo Credit: Alexas_Fotos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我的家鄉在雲南,這是一個另無數人為之傾倒的地方。大理的風、麗江的雪、香格里拉的野,這些被人們熟知的美景成就了外省人對雲南的最初印象。然而對於土生土長的雲南人來說,家鄉不是美景,而是味道。

18歲的我因為外地求學第一次離開家,帶著重口味味蕾的我來到粵菜的故鄉廣州。初到廣州,清淡的食物讓我覺得壓抑和沉悶,生在這片土地的人他們哪裡懂味蕾被各種狂放味道打開的感覺?然而,後來我發現,雖然味蕾味覺這件事是從年少的時候就慢慢形成,集結成為自己的味道世界觀,但他似乎也會脆弱的因為成長和變動而改變。

廣州有很多的雲南菜館,除了雲南菜有「神奇」的做菜風格和獨特的食材採用以外,可能是因為雲南菜沒有四川菜那麼刺激,因此頗得廣州人的喜愛,既滿足了廣州人對重口味嘗試的慾望,又在他們的承受範圍之內。

在廣州的五年間,被朋友拉去吃了無數次雲南菜,然而每一家菜館的當家菜從剛開始的讓我興奮不已,慢慢讓我不再感興趣,相反,粵菜成為了我常會念想的味道。我恍惚間發現,自己的身體開始遠離家鄉的味道,有的時候時候甚至不能接受,心裡很是覺得酸楚和悲涼。

躺床上,開始把家鄉我能想到的所有菜式數一遍,沒道理我不想念其中的任何一道。當室友因為我詳盡的菜式介紹而肚子咕咕叫的時候,我發現其實能讓我為之一動的只有媽媽做的飯菜。原來,「家鄉味」其實是「家味」,我們常念叨的「家鄉味」是因為「家味」讓它變的那麼難以割捨,只有滲透在每一天生活中的味道才是我們永遠會掛念的「家鄉味」。

很多年以前,那還是依賴鬧鐘起床上學的時候,每天早上都被媽媽做的早餐叫醒,乾拌麵是我最常吃的一種早餐,它雖然簡單但是「踏踏實實「的陪伴我度過了初中和高中,支撐起了我對那段歲月最多的記憶。其實,那個時候的我不愛吃麵,實在是因為只有麵條在早上吃起來能比較有味,吃的比較快我才日復一日的吃,這個秘密我一直沒有告訴媽媽,她也一直以為麵是我的最愛。

然而,離開家那麼多年後的我瘋狂的愛吃麵,每到一個地方第一件事就是找當地的乾拌麵,生病的時候想吃、慶祝的時候想吃、嘴饞的時候想吃,乾拌麵名副其實的成為了「我的最愛」。尋覓了數不清的乾拌麵,只有蔥油拌面、重慶豌雜小面能滿足我對乾拌麵的欲求,現在想想,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只因為它們和媽媽做的麵的味道最相近。曾經一直沒有發現自己如此重大的轉變,直到和朋友聊起高中生活才發現自己的身體早就因為那段被媽媽好好照顧的時光而改變,如此愛吃麵是想念媽媽味道的本能反應。

在我心裡,家鄉菜不是家鄉那個地域的菜,它是一種掛念的味道。也許是家人的味道,也許是朋友的味道,也許是校園的味道。你的家鄉菜是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們和你情感的連接,如果可以,你可以生在南國,而最想念的卻是北方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