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是回顧過往生活痕跡最好的時機,過去這些日子,你是否有認真過好自己的生活?

心理學眾多學派中,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學派深刻討論了這個問題,要怎麼樣才算「認真生活」,怎麼樣又算「行屍走肉」呢?

存在主義主張的生命六大命題也許能幫助你好好地檢視,關於以下這幾點,如果今天的自己有比昨天做得更好,就不算愧對自己了!

1. 自我覺察的能力

我們花很多心力去了解別人的想法,卻不曾花同等力氣了解自己。我們內心深處的渴望、我們的情緒狀態、我們不合理的負面思考,這讓我們跟自已變得很陌生,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想什麼、在做什麼。

要培養自我察覺力,必須學會「客觀看待自己」,可以從以下三個簡單方法著手:

(1)量化自己的情緒狀態

如果 1 分代表超級不好,10 分代表超級好,你今天的心情是幾分呢?人往往到被情緒擊垮後才發現自己已經壓抑它太久,每天量化自己的情緒狀態,讓你記住心情美好的時刻,也警惕自己該好好照顧自己了。

(2)睡前記錄每日的「好事」

寫日記能幫助你更了解自己,但如果真的很懶或很忙的話,就記下今天最美好的三件事吧!你會從記錄中發現自己微小的進步。

(3)了解別人是怎麼看自己的

心理學的周哈里窗理論提醒,除了你自己所了解的「我」,還有別人看見但自己卻不知道的「盲目我」,你身旁的親朋好友就是很好的鏡子,多和他們交流,可以了解更全面的自己。

2. 能獨處同時能和別人建立關係

日本作家加藤諦三曾在著作中提過,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了解自己的興趣」和「能相信別人」。也許我們因為過去受過傷,而變得難以和人親近,但因為一次受傷經驗就否定所有人,拒絕和人建立良好關係,是件很可惜的事。最好的狀態是能自在地和自己獨處,又能自在地與他人相處。

3. 自由與責任

對於未來想成為怎樣的人,我們通常都有選擇的自由,只差在我們願不願意為此負責任。因為負責意味著若是選擇錯誤,我們也必須負擔這樣的後果。當然也就有人很可惜地拋棄了這樣的自由,乖乖地隨波逐流,或任何事都交由父母決定,雖然可暫時逃離做錯決定的風險,但過得卻並不快樂。

4. 存在性焦慮

我們都很渴望自由,卻又害怕自由,因為自由可以帶我們到想去的地方,卻也必須讓我們拋棄現有的安穩,焦慮地面對可怕的未知。

「焦慮」一直被認為是負面的情緒,應該盡可能消除,但焦慮是你選擇自由與責任時,必然的產物,而這樣的焦慮被稱作「存在性焦慮」,是你認真活過的證明。

5. 生活的意義的追尋

「只要找到生活的理由,任何痛苦都能承受。」存在主義學派創始者 Viktor Emil Frankl 曾這樣說。生活中難免會有令人挫折、令人感到厭世的時候,但是什麼支撐著我們,讓我們更有動力為了自己的理想生活奮戰?

意義並不是什麼遙不可及的東西,只要你認為的意義就是意義。

6. 覺察死亡與無存

死亡一直是人類避免談及的議題,但它其實能給人正向的力量。當我們從身邊親友的離去意識到自己終有一天也會走到生命的終點,那是否更有動力過好現在呢?

本圖/文由「 VidaOrange 生活報橘」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最近好像過得有點空虛… 用心理學 6 大課題檢視自己是否有「認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