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瑪夫(WIRI少數民族差傳秘書長、中原大學副教授)
帛琉,一個蕞爾小國,面積僅459平方公里,由340座島嶼組成,最大島巴伯爾圖阿普島面積為331平方公里,比台北市大了約60平方公里。帛琉是聯合國最後一個託管地,於1993年底終止託管,1994年正式獨立。
帛琉總統府暨國會大廈Palau National Capital。
從託管到自立
託管,目的在於推動託管地之經濟、教育、社會及政治之進步,協助託管地依照人民意願趨向自治或獨立。然而,帛琉結束託管至今已30載,它的社經情況不僅未受惠於在託管期間所應經歷的國際事務、公務或商業等訓練而自立好轉(託管期間的實際情況不得而知),甚至每況愈下,尤其在新冠疫情間,觀光產業受到嚴重打擊,加上政治立場的問題,目前觀光業仍處於冷淡期,並無回溫跡象。
時間往前推,1885至1899年間西班牙統治帛琉,1900至1914年由德國佔領帛琉,1914至1944年則是日本稱霸帛琉,接著1945至1994年美國託管帛琉,帛琉長達百年被列強管理,身不由己,被迫納入西方制度、教育、思想、飲食及文化等,但是根本思維尚未達到理性的思辨能力,感性面過於理性面,以至於處理事情的方式,常與理性教育的方式格格不入。
帛琉唯一社區大學校內傳統交流屋Palau Community College。(作者攝影)
作者攝影
帛琉的母文化具有一種非常奇特的影響力,雖然我們不常刻意提到自身所出的文化,它卻在各方面滲入骨子裡,言談和選擇之間,無不左右著我們的判斷能力和人生方向。
將我所去過、曾被殖民的南島民族作個粗略比較,澳洲與紐西蘭原住民相對而言得到較佳的保護,然而保護過度也可能養成依賴習慣,侵蝕努力工作之人的財富;紐、澳的政治管理還處在一個水平之上,基本仍是西方人在主導的社會。帛琉現在完全是由原住民掌握行政治理,然而物價節節攀升,政府放任、毫無對策,惹得民怨四起。
主動做成好事
我在商店購買的日常生活用品,價錢大多比台灣還貴,有些食品已經過期仍在販賣;此行造訪的教會內有華人弟兄姊妹招待我去餐廳,七道菜竟要價台幣1萬5千元!聽到價錢,再對比底層民眾的時薪只有5美元,這叫他們要如何活下去?
當地原住民的薪資通常養不活一家人口,家人必須每日下海捕魚,到海邊撿拾物資。儘管薪資極低,附近一些菲律賓的小島還是有人渡海到帛琉打工,因為那些小島沒有工作機會。
當這些原住民聽到我是來自台灣的原住民,紛紛表示台灣很好,希望有機會去台灣工作。這使我感到生長在台灣著實很幸福,縱然有不幸、不公義的事情發生,但是這樣的事情何處沒有?不如停止抱怨和酸言,發覺周遭的良善,感謝社會整體環境提供的資源和便利;如果找不到,那就自己創造良善的事情,提供幫助給需要的人──如此活得像耶穌一樣,尋不著好事,乃主動做成好事。
作者(中)與帛琉國家博物館(Belau National Museum)研究員合影。
最近歐美國家政治角力場上爭得水火不容的左右兩派,右派強調個人的責任、努力和犧牲,左派宣揚齊頭式平等的資源分配。聖經裡兩種立場都有,視狀況,也可說看對象決定要採取哪種策略。
對於寡婦孤兒、能力單薄者,留下田角一隅麥穗的憐憫,供其取用,濟弱扶貧,此乃必要之善。論及個人成就,人人皆天賦個體才能,有機會培養及發揮恩賜時,必須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否則即為懈怠於恩賜的管理;勤奮、盡滿個人職責實為更好之事,不但減輕群體負擔,進一步還能將自己創造多餘的資源分給需要之人。
一個家庭、一個機構,乃至於一個國家,若疏於管理,將衍生諸多難以挽回的錯誤和無法彌補的惡果,因為人有懈怠、破壞和罪惡的本性,這些本性猶如雜草一般,一陣大雨過後,陽光現出,生長蔓延特別迅速,而且蛇類喜好躲藏於雜草叢中,威脅著我們的腳步。
土地必須定期清理維護,方能保持整潔乾爽,使人心情愉悅。如果懶於付出體力、時間或金錢管理,就算擁有再大一片土地,也只是一塊雜草遍布的荒蕪之地,越是無人管理之處,越多污穢有毒之物;這是我最近經常在八福基地除草、整理及建設所得的最大想法。
作者與帛琉傳道及同工合影。
為帛琉的禱告
帛琉原住民屬於母系社會,年輕未婚懷孕的現象普遍,家庭教育隔代教養居多;有錢人把小孩送去美國唸書,留下來的青少年大都不愛讀書,在學校吸毒、打架屢見不鮮,青少年就開始飽受酒癮、毒癮的折磨。
由於物價過高、薪資太低,青少年想要快速賺錢,種植大麻或罌粟相當常見,他們對於教會也敬而遠之,基督信仰斷層相當明顯。台灣曾派出農業隊教導他們農耕技術,但務農實在太辛苦,他們表示比較喜歡到海裡捕撈,不想繼續農作,農耕隊的工作因此停擺。
作者於帛琉華人基督教會證道後,與來自台灣的駐堂牧師薛惠文及教會信徒合影。
福音傳入帛琉至少100年,有過敬虔的年代;然而快速的西化與現代化,使他們喪失了語言與曾引以為傲的航海技術,百年以來,受到物質及資本主義的影響,在西式體制裡萎靡不振,經濟發展跟不上國際腳步。
從它的地理條件來看,除了海洋環境豐富得以發展觀光業或嘗試轉向漁業外,受限於土地面積小及位置隔絕,受過簡單訓練即可上線作業的低技術製造業在此生存不易,故當觀光業受挫時,才幾年的時間就民不聊生,苦無振興反彈之方。
面對著沉重又深刻的民生和社會議題,求神給當地宣教士和傳道人屬天的智慧及能力,大過這世界的權柄,為軟弱無力的人們,披荊斬棘,開出一條又新又活的路;求主喚醒青少年的靈魂,打開他們靈裡的眼睛,選擇生命上好的福分,向帛琉原住民顯出一條通往光明和永生的道路。
本文由「基督教論壇報」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請見:最後託管地的悲歌─帛琉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