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i草根影響力新視野╱記者林旻柔】
智慧穿戴裝置夯,全球各大廠牌無不紛紛開發新產品搶攻市場。隨著Apple watch、Android watch上市造成話題,除了小米、Garmin、Samsung及SONY等既有品牌,國內兩大電腦大廠華碩、宏碁接連宣布今年底加入穿戴裝置戰場,其中,宏碁的Liquid Leap Active搭上節慶送禮列車,12月份更在美國創下單日熱銷7萬隻的紀錄。宏達電也不遑多讓,HTC Vive 12月18日於中國北京發表後即造成熱烈討論,Vive眼鏡頭盔、無線控制器、連結控制盒等,皆已通過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認證,預計第2代開發者版本將於明年美國消費性電子展(CES)上現身。越來越多國際品牌投入智慧型穿戴市場,顯示出背後龐大的需求與商機。
台灣使用智慧裝置的人數有多少?根據資策會創研所FIND團隊公布的「2015年我國家戶寬頻應用現況與需求調查」內容中指出,2015年臺灣穿戴裝置持有率約有93萬人,占總人口4%,比去年1.7%成長了2.3%;其中,又以25至29歲的社會新鮮人為主要族群。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裝置裡,智慧手環持有率68.3%占最大宗,智慧手錶40.4%的使用率則居次,其他裝置如眼鏡、鞋類等都低於5%。除了一般民眾接受度較高的智慧手環外,資策會創研所FIND團隊預估,未來智慧手錶將會是國際發展趨勢。
值得一提的是,智慧型穿戴裝置除了當成配件的外型取向外,「功能性」是消費者購買時最大的考量;其中,高達58.5%的持有者每天都使用。有64.8%的使用者表示,智慧型穿戴裝置能幫助他們更有效地運動,54.2%會利用裝置定期追蹤身體健康資訊,47.9%的人認為它具有生活作息提醒的功能,41.1%持有者則看重智慧型穿戴能連結到其他設備,如智慧型手機。由此可見,「掌握自身健康資訊」與「提升運動功效」係為目前擁有者使用智慧型穿戴最主要目的。
資策會創研所分析師韓京呈表示,經過分析消費者的使用需求後,建議業者未來除了持續開發身體資訊量測的功能外,穿戴式產品的開發亦可朝整合更多生活資訊,連結與操控更多不同的裝置為發展方向,或與娛樂功能或行動APP結合,設計出符合穿戴式應用情境的服務內容。此外,因民眾每日使用社群網路與即時通訊軟體的頻率愈加密集,如何結合社群以及通訊功能,未來勢必也會是穿戴式裝置另一待開發之潛在市場。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