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Yuan Photo Credit: jeniffertn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12月31日,東南亞國家協會(東協,ASEAN)正式成立,宣布將在政治安全、經濟和社會文化有更緊密合作,對此,將對台灣在東南亞貿易活動產生什麼正反效應?

相關新聞:
東南亞區域整合更進一步 東協共同體12/31正式成立
東盟經濟共同體將於年底成立:誰能掌握到最新資訊,就能做出最符合情勢的決策
AEC年底正式上路:東協總GDP可望在2020年達到4.7兆美元

蘋果報導,經濟部表示,東協為台灣重要的貿易及投資夥伴,2014年台灣與東協貿易金額高達936億美元,佔台灣對外貿易總額的16%,為台灣第2大貿易夥伴也是第2大出口市場。

在投資方面,1952-2014年,台灣對東協投資累計約達841.24億美元,是越南及馬來西亞第4大投資國,累積投資金額分別為287.40億美元及118.41億美元,也是泰國第3大投資國,累積投資金額為139.50億美元,而東協經濟共同體的形成,可能帶動區域內投資與貿易的成長。

中央社報導,在新加坡發展多年的Hi Con公司董事陳正旻說,東協經濟共同體成立,讓台商除傳統外銷歐美之外,也更看重共同體內廣大市場需求,可以在共同體成員國內設廠,透過關稅減免,降低成本支出,商機無限。

另外,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研究學院資深學者胡逸山回應,台商可透過東協經濟共同體,到越南、柬埔寨和寮國等地設廠,運用當地相對較低的勞動人力成本,再把貨物出口到共同體其他國家或全世界,掌握東協經濟共同體的經貿發展優勢。

中時報導,相較於中、日、韓對東協較為積極政策,台灣對東協較是零星拓展市場或加強交流的措施,舉例來說,東協近年對服務業如工程建設、醫療保健、運輸物流等需求日增,而台灣業者對東協服務業出口卻在欠缺政府政策支持下,只能單打獨鬥。

另外,台灣政府近年以財政困難及對外援助政策調整為由,對東協國家已鮮少提供政策性貸款或其他援助計畫,在各國以援外政策搭配貿易推廣的作法下,我國在東協的能見度日低,年輕的新生代恐已不復記得1980年代起台商在東南亞打拚創業,帶動當地經濟的印象。

相關評論:緬甸華人看蔡康永請辭《康熙來了》:台灣在海外華人圈的文化影響力將越來越小

新聞來源:
東協經濟共同體上路 經部2招卡位(蘋果)
東協經濟體上路 台商機遇也是挑戰(中央社)
東協經濟體成立 我無對策(中央社)

本圖/文由「關鍵評論網」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台灣不該在東協單打獨鬥:是第二大出口市場、年貿易金額更達936億美元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