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陳木村 Photo Credit: Monoar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在台灣從事藝術或是文化工作者,普遍都會有一種特質,就是自我意識很深,很執著於自我領域裡,雖然有些無法認同,也都有其各自不同的表述,從現況台灣文創產業生態裡即可以看得出來。

走遍台灣的文創園區、文創基地、文創市集、文創商圈等,都存在著一種屬性雷同的商品,也雖然創作者都號稱是唯一、精工雕琢、具有創作意涵等,但所呈現的卻都是大同小異。到處都有同樣的包包創作、服飾彩繪、精工配件、手繪創作、金屬工藝、寶石串珠等,雖然各有特色,但同質性很高。

所以當這些創作商品,聚集在各種型態的文創區域銷售時,總是面臨看的人很多,但是買的人卻是不多的窘境,關鍵原因在哪裡。

1、不論是哪一種文創商品,雖然都是很有創意與特色,但就是缺乏文化的「根」,所以當然就會顯得同質性很高。

2、缺乏生命力的商品,也就是所創作的商品不具功能性,或是缺乏讓人喜歡的誘因。

3、商品缺乏產業化機能,有些商品雖然是很有創意,很有吸引力,但就是無法量產,所以銷售量就非常有限。

4、商品過度侷限在美學的創作,畢竟每個人的美學觀點不同,所以就只能吸引少數認同的消費者,當然無法普及大眾。

因此文創產業最基本原則,必須是要能文化化與產業化。台南有一位年輕人,運用一部老舊三輪機車,他加以裝飾及組合,包含廣告標示牌及服裝等,塑造一台具有台南鄉土味特色與造型的冰淇淋車,每天定時及固定路線穿梭在台南市巷內,吸引路人的注目,也讓消費者可以享受到他那股鄉土的西式冰淇淋風味。

同樣的,也有一位年輕人以腳踏車為主的裝飾,再加上顯目的廣告標示及特色服裝,賣起中式飯糰。他每天先在家裡做好飯糰,然後騎著腳踏車,定時、路線巡迴各巷內,讓消費者也是非常期待他的出現。

一對夫妻用機車後座裝飾成一個小箱子,每到了人潮多的景點就定位後,就將後座的小箱子展開成為一個吧檯,賣起咖啡。夫妻倆也是可以無所不談的與消費者互動,呈現出整個非常樂活的情境。

雖然都是屬於微型創業的模式,也還未到一個知名度,普及化,但就其所呈現出來的特色與風格,正是所謂的文創產業。如果能加以在深化及制度化,也將會是一股具有另類魅力文創的連鎖風格,有別於實體店面的行銷模式。

或許我們過去所談的文創產業過於狹隘,也有所誤導,誤認為文創就是所謂的設計、影視、歌謠、民俗等,其實文創是包含食衣住行育樂的範疇,只要是有根的文化,基本上都是可以再造成具特色的文創產業,而這種無形文創產業才是無法被取代的關鍵要素,因為有形文創產業是可以被複製與取代。

為了創業者生計及社會經濟發展,所以文創必須是要能產業化的原因,當然前提還是要有文化的根,這也才能具有永續及發展的意義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