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宋慶瑋

台灣自光復後52年次的新生兒最高42.7萬人,112年的新生兒降至13.5萬人,最高與最低竟減少了將近3/4,令人咋舌。少子化現象早已是不可逆的國安問題,任誰都必須正視。放諸教育市場,我們的高中與國中小,學生人數逐年下降,但其分布的情形卻有往私校移動的趨勢,我們從班級人數與生師比,找出近十年來的變化(如附件),評析教育政策制定的始末。

首先從公立學校班級人數看起,國小從23.21人降至22.92人,國中從28.36人降至24.65人,高中從35.41人降至29.55人,班級人數下降幅度高中>國中>國小。國小是六個年級,國高中各三個年級,依此趨勢發展,國小學生人數趨於穩定,國高中班級人數勢必繼續往下降。受少子化影響的是私校,尤其是地理位置較為偏遠的學校,在班級人數上都不容易維持或增加。

其次從公立學校生師比看起,國小從12.60降至12.01,國中從12.04降至9.97,高中從19.96降至11.05,生師比下降幅度高中>國中>國小。依據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指出,初等與中等教育的生師比全球平均為23.44及16.99、歐盟為13.29及11.79、東亞及太平洋地區為17.53及14.75、OECD會員國為14.50及13.02,初等及中等教育的生師比低於全球平均與鄰近國家。

ADEY0243
圖片取自:(wikipedia中華民國教育部

再者從私立學校班級人數看起,國小從32.93人升至33.09人,國中從41.89人降至37.40人,高中從40.48人降至34.84人,班級人數下降幅度高中>國中,但國小卻逆勢上揚增加,唯漲幅不明顯。值得探討的是,私立高中班級人數降幅明顯,其原因主要在於少子化影響,「廣設高中大學」的教改方案,衝擊最大的當然就是高中與大學,回溯當時的政策評估,可說是錯誤一場。

接續從私立學校生師比看起,國小從18.65升至19.20,國中從14.27升至19.50,高中從23.04降至19.74,生師比上升幅度國中>國小,且國中的漲幅比國小大很多,代表私立國中班級人數比國小人數多。105年生師比曾經上升最高至22.72,最主要原因在於從100學年度起,私校免除法令之限制,入學考試菁英集中化,家長趨之若鶩,105年達高峰,此現象未退燒,仍持續左右家長的選擇權。

1994年410教改上街頭催化了台灣教育改革的行動方案,政府鼓勵私人興學,廣設高中大學,當時的政策未仔細評估30年後的少子化現象,以致造成如今的窘境。公立學校班級人數逐年下降,連帶影響生師比也跟著下降,雖然生師比與教育品質沒有絕對的因果關係,但已開發國家普遍將之作為教育重要的衡量指標。此刻偏遠私立高中、大學還在硬撐著,已有多所關門的情況,下一波呢?

我們的教育政策制定,常有不專業的政治考量,如公校的一鄉鎮一高中,以及大家有糖吃的撒幣政策,如今都自食惡果。從班級人數與生師比,看見了教育政策光怪陸離的發展,領悟政策訂定需要更高的前瞻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