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攝影──柴邕
台灣本島的極北與極南在哪裡?相信很多人都可以回答出是富貴角與鵝鑾鼻;不過,如果問台灣的極西在哪邊,能回答出來的人恐怕不多。
事實上,這一題不好回答,甚至連標準答案也不斷在改變!原因在於台灣的西海岸,是由山上沖下來的泥沙堆積形成,因著淤積的程度,以及洋流帶走泥沙的速度,西部海岸線隨時都在改變。
台灣極西的國聖燈塔。(作者攝影)
台灣極西點地標國聖燈塔
位於台南七股區的國聖燈塔,外圍堤防上有個供遊客拍照打卡的紅色標示牌,上頭寫著「台灣極西點」,並標示此地的經緯度。
這裡是沙洲地形,為了避免船隻擱淺,這個區域長年來都設立著燈塔,但是沙洲上的燈塔常年被海水沖蝕,最終仍會毀損,直到1968年才蓋在現在的位置,並設置堤防保護燈塔。現在這座美麗的國聖燈塔是方錐形鋼架結構,塔座的顏色是黑白相間,屹立於沙地之上,顯得高大挺拔。
只是這裡的地形受泥沙影響很大,最初燈塔的南北側都有道路向外連接,兩年前來訪,道路完全被沙子掩埋,我們只能遠眺燈塔。此次來訪,南端的道路可以抵達距離燈塔50公尺處。連整個海岸線都持續改變了,誰知道下次再訪所看到的景緻與環境會是如何呢?
將近400年歷史的安平古堡,原先建在台江內海,如今已與陸地相連。
翻開鄭成功時代的地圖,不過四百年前,當時這裡都是海洋,被稱為台江內海。當年鄭成功還是趁著漲潮的時候,將船隻駛進台江內海,才順利登陸台南,如今,這裡幾乎全是陸地了,連當年島上的重要城堡熱蘭遮城,也就是現在的安平古堡,早就與台灣本島連在一起,輕鬆就能抵達。
左圖:網仔寮沙洲形成七股潟湖屏障。右圖:七股潟湖遊覽船。(作者攝影)
搭遊覽船輕鬆遊七股潟湖
台江內海消失的原因,主要是嘉南地區最大的河川曾文溪,長期帶入大量泥沙,使台江內海面積愈來愈小。如今內海只剩當初的十分之一面積,也就是現在的七股潟湖,我們可以搭遊覽船輕鬆遊潟湖,聽聽船長與導遊介紹這片洋海的歷史,以及潟湖的生態與在地漁業特色。
這趟航程行駛於海浪平穩的內海,遊覽船也都是在地漁民所經營,他們對自己的家鄉與產業相當了解,整趟旅程的介紹相當豐富,導覽過程還帶有在地人的幽默風趣,讓整個航程毫無冷場。
遊覽船載著遊客登上網仔寮沙洲,它與頂頭額、青山港汕,這三個沙洲擋住台灣海峽的大浪,形成潟湖的屏障,讓潟湖內風浪平靜,成為自成一格的生態環境。沙洲上,有自然形成的紅樹林,這種生長於海河相接的特殊植物,在鹽分頗重又缺乏淡水的環境下,有著上帝所賜予的獨特生長方式,依然能夠生長成林!
潟湖上的蚵棚(作者攝影)
海河相接蘊含豐富寶藏
晴空藍天之下,在大海包圍的沙洲上,彷彿置身於國外知名海島景點!沙洲不寬,我們上岸的地方是潟湖這一側,走幾十公尺就到達面對台灣海峽的另一側。
這裡波濤洶湧,早年被稱為黑水溝,是充滿危險的洋海,不知多少生命斷送於此。沙洲被海浪不斷衝擊,一些棧道下方地基已經被掏空,沒有人知道,上帝又要怎麼改變這邊的地形了!
扳罾是利用槓桿原理的補魚方式。(作者攝影)
養蚵是這裡重要的產業,整個潟湖上滿滿的蚵棚,每個棚架都掛了好幾串牡蠣,收成時整串採收上岸,就成為桌上的高檔佳餚。搭乘導覽船的遊客都能免費享用烤鮮蚵,讓這趟旅程除了知性的收穫,也滿足了口腹!
七股的海上寶藏可不只牡蠣,在這個海河相接的地帶,還養殖許多海產,像是文蛤、虱目魚、烏魚、石斑魚等,供應量都在全國排行前幾名;許多人也許不曾來過七股,但早已吃下許多七股所產的海中珍饈呢!
七股曬鹽有 300 多年歷史,圖為現存於北門的觀光鹽田。
鹽博物館見證產業轉型
在海岸地區,上帝所賞賜最大的禮物就是鹽,嘉南沿海地區,過去一直都是產鹽重鎮,而且歷史超過三百年!鹽是重要的生活必需品,過去也被限制由國家專賣,從清代、日治、民國時代皆為如此。直到近代開放鹽品進口,大量便宜的鹽賣進台灣,台灣才結束曬鹽這樣的高勞力成本工作。
台灣鹽博物館陳設,左為運鹽鐵道的機車頭(作者攝影),右為辛苦的曬鹽工作(Photo by Shenghung Lin/flickr/cc)。
七股有個台灣鹽博物館,展示著過去曬鹽、製鹽的歷史以及相關的設備,讓遊客可以認識早期如何辛苦取得鹽粒。博物館也有銷售鹽霜淇淋、以鹽製造的沐浴品、化妝品,以及相關產品,讓便宜的鹽提升它的價值,製作成高經濟商品!
早期會把曬過的鹽堆積成鹽山,七股有個六層樓高的鹽山,因為長年置放,已經結晶成為堅固的小山,可以供遊客登爬。鹽博物館的白色建築造型就如同兩座鹽山,與相鄰的真正鹽山相呼應。
左圖:七股遊客中心的六號小島。右圖:鹽造型的鹽博物館。(作者攝影)
這裡也有七股遊客中心,提供許多旅遊資訊,讓遊客認識七股的景點。遊客中心後方的六號小島,是過去鹽場的六號生產區,小島上造型優美的鹽屋和小風車,是許多遊客特別來拍照的景點!
過去,許多居民在鹽場上班,從事辛苦的鹽業工作養家糊口,鹽山附近有一間中寮天主堂,教會早期在此宣教關懷在地居民,這間天主堂也是台灣本島最西邊的教堂;可惜隨著人口減少,不少信徒搬離此地,教堂現在是荒廢的。不過在七股主要行政中心附近仍然有幾間基督教會,繼續從事社區關懷以及陪伴兒少的工作,讓愛的工作持續在此發光。
左圖:台灣極西教堂七股天主堂;右圖:七股基督教會。(作者攝影)
千里度冬貴客受矚目
七股的居民不多,外來的訪客倒是不少,除了觀光客之外,每年冬天還有大群候鳥來此過冬,其中最有名的是黑面琵鷺。這群貴賓平常住在中國東北與韓國,大概在十月會向南飛行數千公里來到台灣,等到三、四月氣候稍暖,又會飛回北方。
十幾年前,全世界的黑面琵鷺僅剩下不到一千隻,被列為瀕危絕種保育類動物,2003年政府在七股設立了黑面琵鷺保護區,保護這些珍貴的訪客。所幸實施的保育政策得到成效,2022年黑面琵鷺的數量已超過六千隻,其中多數都來到了台灣。
頂山觀鳥亭與小白鷺。(作者攝影)
除了黑面琵鷺之外,還有二、三十種鳥類在七股棲息,我們這次觀賞到了另一群貴客,是黑頭紅嘴的裏海燕鷗,在返回千里之外的北方棲地前,享受在七股的歡樂時光。
成群的裏海燕鷗。(作者攝影)
台灣極西的七股,多數的產業是與鹽相關的,許多海中生物、外來候鳥,都因為這鹽分地帶的特殊生態而來到此地。早年農業社會,這種靠海含鹽的地區是貧瘠的,不適宜做農業開墾,但反而讓此地發展出特別的產業。鹽對人類是重要不可或缺的,耶穌也教導門徒要做這世上的鹽,這趟七股之旅,看到了它的豐盛,上帝讓台灣最西端的七股,成為一個美麗又祝福人類與眾生物之地!
本文由「基督教論壇報」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請見:探訪台灣本島的極西點!尋找台南七股的海上寶藏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