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i草根影響力新視野/記者梁瓈月】

你知道微電影嗎?這幾年台灣許多地方都有可以看到舉辦微電影比賽的消息,例如華人草根創意微電影金善獎、用iPhone拍微電影、水母微電影大賽、華碩快樂微電影大賽等等,這些都提供許多年輕人一個發表微電影創作的平台,幸運的話還可以獲得獎金做為下一個圓夢的基金。

微電影的發展不過才短短幾年,是一個從2010年才開始的新名詞,主要是指影片時間較短但製作方式與電影相似的行銷作品。最主要是在廣告領域使用,不過由於要拍攝長篇電影之前都要經歷過短篇電影的訓練,因此也有許多人將微電影視為邁向拍長電影的一個基石。以2014華人草根創意微電影金善獎銅獎得主陳仕恩導演為例,現在專攻電影碩士的他大學時期的畢業製作就是拍攝微電影。

陳仕恩是怎麼變成一個微電影導演的呢?陳仕恩導演於接受草根新視野採訪時表示,「我自己本來學傳播,後來考量未來發展就轉到影視類,專注朝向影像發展。大學因為要繳交畢業製作,就組成製作團隊拍了微電影,過程中不知不覺竟然當了導演還得了金善獎,這是人生沒有想過的一種發展。」

拍電影其實是辛苦的,對此陳仕恩表示,與班上同學組成一個團隊拍攝後,光是寫據本、拍片就花了5個多月,加上後製總共耗費7個月拍一部37分的微電影。由於團隊選擇在竹山拍片,所以花不少時間在交通方面,而且 9個人一起下去竹山的時候為了省錢總是很克難。「因為面臨資金問題,所以盡量壓縮拍攝期間,只跟演員簽5天的拍攝時間,讓他們住在250元的旅社。團隊裡的19個人在一棟只有一間浴室的三合院裡拍片順便住宿,一群人在三合院睡覺時因為空間不足,有的睡地板、有的睡車、有的搭帳篷,過程非常辛苦,但看到成果之後大家內心是感到欣慰的。」

另一組獲得社會組劇情佳作的「一人一半」團隊,拍片過程就相對輕鬆許多。該片的剪接王士銘於接受草根新視野採訪時表示,他們是學校的學生,團隊總共有6個組員,從籌備到拍完只花兩周的時間,基本上是利用業餘時間拍攝。導演蕭宇妍表示,題材取自自己家人的實際經驗改編,針對現代老人常有的老人痴呆問題進行探討,拍片過程家人都很支持,比較沒有遇到特別的困難。

拍電影的過程因人而異,有時辛苦有時快樂,付出的時間成本以及經費也因團隊規劃而有所不同,很多懷有電影夢的人都會先從短片開始,歷經微電影這一關之後,許多人不但一圓導演夢也讓自己的影像經驗更加精彩。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延伸閱讀:
撫慰人心的劇作 日本版「義賊廖添丁」
弦子的如果
《寂地》-這寂靜之地陪伴了我10年
陪伴Robbie Williams 讓歌者不孤單
善用科技部研發經費-創造大學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