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松柏 教授

如何讓產、官、學三邊的人才互相流用?學者學而優則仕,學官雙邊流用已通;產學雙邊的交流也因教育部的推動鼓勵,個案愈來愈多,包括:聘請業界教師擔任教學、專任教師可以赴公民營機構研習服務、公立大學教師可以留職停薪方式借調到民營事業機構服務。

倒是產官雙邊的人才流用並不多見,扁政府時期有裕隆集團的中華汽車林信義副董事長擔任經濟部長、行政院副院長,馬政府聘用宏碁集團張善政擔任政務委員、科技部長,及最近台北市柯文哲市長將聘用奧美廣告公司大中華區副董事長莊淑芬擔任副市長,都是值得鼓勵與樂見的。

很多人以為政府不容易向企業界借才,是因為兩邊的薪資待遇有天壤之別,其實,這些企業界知名人士他(她)們在意的並不是薪資,而是「能不能在那位子上做點事發揮所長」,也就是馬斯洛的「自我實現需求」。

政府部門引進一些企業界人士,可以帶來一些新理念、新作風、新氣象,但重點是如何把這些理念想法具體落實到公務部門,也就是「推動與執行力」的問題。

筆者的職涯先後在企業界與教育界擔任過經營管理工作,對於企業界人士服務公職,抱持樂觀其成的態度,不管是治理一家企業、一間學校、一個部會、一個城市乃至一個國家,行政管理的基本概念與原則雖是相似,但其中最大的差異是:老闆不同、組織目標不同、績效指標不同、管理對象不同、能用的獎賞工具更是不同。

私人企業有一個真正的老闆,所有爭議最後由老闆拍板決定,事情好推動;政府部門呢,全體國民都是老闆,位子上的人都是老百姓的代理人,代理人三天兩頭換,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沒有一個真正的老闆。政府部門目標也常夾雜著政治性味道,即使有滿腹經綸與理念抱負,但若不瞭解公部門的組織文化與行政推動的藝術,最後還是不如歸去離開了公部門。

在台灣的社會,最優秀的人才到底是到政府部門服務?或到企業界服務?筆者認為,最優秀的人才理論上應該到政府部門服務,因為在政府部門的影響層面的深度與廣度都遠超過一個企業部門,但基本要件是政府部門要能讓優秀人才發揮所長,更關鍵的是,目前的退休保險撫卹制度是把公部門與私部門分隔成兩個大水庫,彼此不相通,要讓產官學界三部門人才流用,就要把這兩個大水庫打通,就像改革醫療保險,把各種公勞農保,全部統一為全民健保。

 

延伸閱讀:

南寧隨筆─淺談彼岸的銀行服務

台灣經濟成長停滯

北宜直鐵與核四

台灣投資意願降低

台灣失業問題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