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長久以來一直是一個躲不開、逃不掉的熱點話題,而買房問題,也幾乎成為了年輕人踏入社會之後面臨的第一道坎。有時候仔細想一想,你與那些千萬富翁的差距也並不是很大,僅僅只是一套房子的距離而已,只不過高房價使得這段距離變得似乎可望而不可及。在筆者看來,房子就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面,一面代表著財富,另一面可能代表著壓力,對不同的群體來說有著不同的感受。
對於當下的年輕群體而言,儘管有些人已經晉升到中等收入人群行列,但他們卻感受不到高質量的生活。對此,英國的《經濟學人》雜誌曾經報導稱,家庭年收入50萬到150萬元台幣之間,在台灣就可以稱為中產階層了。筆者認為,按這個資料來看,台灣中產階層的七比例、數量並不算低,但即便年收入達到了100萬元以上,如果你生活在台北市這樣的都會城市並買了房子,那麼除了支付生活費、子女教育等開支,房貸會佔據你大部份的支出。
過去二十多年,面對不斷高漲的房價,政府雖多次下重手調控,但卻少見成效,如今,就全國房價整體漲跌情況來看,當前房價水平依然處於高位。全省的房價所得比都處於一個偏高的局面。購房者面臨的房價壓力太大,那麼,房價為何居高不下,癥結又出現在哪裡呢?
胡偉良觀點:
從2003年以來的房價飆漲歷程來看,問題的癥結應該在於「定位有偏」,2003 年以後,銀行的錢都流入到了房地產行業,民眾的錢也都拿去炒房了,而房子的品質和居住屬性就被放到了次要的位置,政府雖然看到了問題,可惜沒有對症下藥,訂定了一堆莫名奇妙的爛措施(我必須說台灣大號部分號稱學者、專家、名嘴的程度、水準真的是差的令人扼腕,但這些人偏偏卻又自大而缺乏自知之明),延誤了扼止房價上漲的時機。因此,當前房地產行業急需解決的是重新檢視房市的定位和方向,明確定位房子的居住屬性,並排除其金融屬性,防止炒作,這樣才能讓這個產業回到良性發展的軌道。
2003年的房地產多頭走勢一直延續到2014年,這一波的漲勢來自:遺贈稅降低、國内量的外滙存底造成的大量資金流入,又逢土増稅減半徵收、低利率,再加上房地產市場週期循環(大牛市)、⋯,造成大量的錢流入,之後,台灣又沒有足夠、合適的投資管道,因而這些錢就流入了房地產市場,有錢、有需求自然就會衍生炒作、投機,這是非常簡單的道理。
未來,在房住不炒的長期定位下,政府可以透過法律、監管、稅收、土地等政策組合來管控,從而讓房價回歸理性的狀態,讓房子迴歸居住的本質,讓房市迴歸良性的軌道,如此一來,高房價的癥結終將迎刃而解。
本圖/文由「財訊」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房價居高不下,「癥結」到底在哪?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