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杜胤廣/台北市報導
楊映淳一家三口合照。 (圖片提供/楊映淳)
「孩子所能給的,遠比我們想像的多,因為孩子是神所賜的祝福。」
剛生完第二胎的楊映淳,是個愛音樂的家庭主婦,每周二晚間能在佳音電台《詩歌也瘋狂》節目中,聽到她清晰悅耳的聲音,近來更成了親子作家,發行《孩子教我的那堂課》新書,描述婚後在毫無預備的情況下,生下第一胎,但神透過孩子成為生命中的祝福,並看見自己與母親之間尚未修補的關係,最後恍然大悟,原來成為一個母親不是一個決定,而是「一生的課題」。
意外的插曲 婚後快速懷孕
楊映淳家中篤信佛教,國中三年級時,母親雖已信主,但父親每天打坐,之後不敵病魔離開人世,讓楊映淳甚至有出家念頭。某天母親帶她去士林靈糧堂時說:「妳也可以先認識這個信仰看看。」當天聽牧師講完「耶穌與淫婦」的故事,她覺得耶穌充滿了智慧,於是以「慕道」的心態加入教會小組。
受洗後的楊映淳,生命並無因此改變,因為在男女交往上找不到方向,甚至讓母親為此非常煩惱。她總覺得自己交往的對象,彷彿一定要經母親同意,母女倆的關係變得更不好。
年輕時常聽母親說:「妳以後一定是個『拋家棄子』的人。」當時楊映淳不以為意,因為「結婚生子」對她來說太遙遠了。但當她走入婚姻,準備享受倆人世界時,「神竟讓我結婚不到3個月馬上懷孕」。
結婚可以抽離原生家庭? 但神的心意是…
楊映淳在今年的基督教書展中,述說自己與孩子間的故事,發人省思。 (攝影/記者杜胤廣)
「我還在錄音室裡,不安的哭了。」當時楊映淳的心情非常忐忑、難過,因「懷孕」不在她的婚姻計畫中,對於要當母親,根本毫無預備。「我可以盡力照顧孩子,但我又不想要孩子。」直到孩子出世後,看到孩子的臉,她突然發現自己有很多的愛,認為自己可以無條件的愛孩子,但自己與母親的關係,其實仍有很大的隔閡。
「結婚彷彿讓我可以抽離家庭,但事實上,我沒有去面對這段充滿隔閡的母子關係。」楊映淳對母親的印象很負面,總覺得母親永遠都在掌控一切,直到有了自己的孩子後,才開始重新認識自我,並修復母女關係。
小時候,楊映淳的母親工作忙碌,常將她交給保母照顧,因此受到保母虐待,所以決定,「我一定要照自己的方法照顧孩子,不要像我母親那樣照顧我。」
前半年,母親常擔心楊映淳照顧孩子的方法不正確,常打電話囑咐。楊映淳內心因而常出現怨言:「你以前都沒有這樣照顧我,還有什麼資格教我?」直到某次,母親在電話那頭得知她餵孩子喝「味增湯」,直罵:「妳怎麼可以餵小孩子喝這麼鹹的湯呢!妳這媽媽是怎麼當的?」
電話另一頭的楊映淳生氣敲了桌子,又氣又哭說:「媽!妳知道嗎?妳每次教我這些事情時,我都會想:『妳又沒有這樣照顧我』!你有什麼資格告訴我怎麼教孩子?」媽媽停頓了一會,難過說:「對不起,我以前不認識上帝,我不知道怎麼用上帝的方式照顧妳,我跟妳對不起。」
楊映淳總覺得她與孩子的關係,彷彿如過去自己與母親的關係,總希望孩子照著自己的方式去成長。「但其實我最大的希望,是能與母親和好」。之後,她開始記錄自己和孩子間的相處過程,因為神不斷透過這場親子教育旅程,帶她參加一場「靈修之旅」,破碎過去不願原諒的自己,以及面對自己與母親的關係。
教育,總歸是愛與和好
楊映淳在兒子還小的時候,成了她一生的祝福。 (照片來源/楊映淳)
「孩子教我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愛』。」楊映淳說,人進入婚姻的過程中,總是「有條件」的選擇一個人去走一輩子,但當自己有了孩子後,孩子給她的體悟是「無條件」的愛,因為不管自己多麼生氣,孩子總是告訴她:「媽媽,我愛你。媽媽,抱抱。」
「不要總認為:『我這樣是為了你好。』」楊映淳回憶,在孩子學走路的過程,不懂為何他總是發展特別緩慢,因為許多小孩11個月就會走路,但他的孩子卻花了一年半才會走路。當時楊映淳非常緊張,甚至在孩子一歲兩個月開始扶著東西學走路時,對他說:「要趕快自己站好,你已經長大了,要自己走路!」這使她驚覺,自己充滿了「自己母親的影子」。
直到孩子學會走路的那天,映淳反省後,發現原來自己在等待孩子走路的日子,忽略了對孩子的觀察,質疑的時間,比耐心等待的時間還多。於是,她選擇抱起孩子,告訴他:「對不起,媽媽以後不會問你什麼時候才要走路,媽媽會陪你嘗試,等到你想走的時候再走。」透過這件事,楊映淳漸漸學會耐心陪伴、觀察與等待,並在許多事上主動與孩子和好。
「我不希望孩子的童年,是看著我的背影長大。」記得以前國小運動會時,楊映淳都代表班上參加賽跑,當時非常希望看見母親參與,但母親從未參與過;有了孩子後的楊映淳,自許也能參與孩子的每一個光榮時刻,但在教育過程中,她的個性變得更加柔軟,且開始明白當時母親的辛苦。
「簡單的料理也開始讓我回憶母親傳承給我的好。」母親在楊映淳還很小時,就帶著她進廚房、學做菜,這段「幸福的記憶」,使母女關係更加親密。所以,每當她在做餅乾、蛋糕等料理時,就會想起母親的好榜樣。
全職母親的抉擇 生命境界的擴張
婚後有了孩子的楊映淳,對職場仍有期待,但因懷第一胎時,因過多服事導致勞累、出血,不得已暫停服事。但是,擔任「全職母親」的決定並不容易。
「孩子送到幼稚園,幾乎每天都會哭鬧。」剛回到職場不到一個月,孩子才兩歲,原本楊映淳以為他很有安全感、情緒起伏不大,沒想到就讀幼稚園期間不停哭鬧。看見孩子哭鬧的模樣,就想起小時候每當母親要出門,她即希望媽媽不要去上班,因而從自己的情感記憶中,體會到孩子的心情。
「雖然工作得到的回饋很立即,但我捫心自問:『我要孩子留下相同的遺憾,還是自己的成功?我會不會後悔?』」楊映淳的答案是:「會後悔。」因此,她與先生來到神面前禱告。
當一個全職母親,可能會無法練琴、無法出福音唱片、經濟壓力變得更大,失去追求夢想的機會。但是,「我希望可以每一天很扎實的陪伴孩子成長。」仍有夢想的楊映淳,明白成為一個母親,生命跟著被神擴張,甚至反而學會更好的「時間管理」,擴張後的生命,也祝福了她的創作與音樂服事。
楊映淳期待用新書鼓勵新一代青年,重拾結婚生子的盼望。 (攝影/記者杜胤廣)
祝福下一代青年滿有婚姻盼望
箭袋充滿的人便為有福;他們在城門口和仇敵說話的時候,必不至於羞愧。-《聖經》詩篇127篇5節
「箭袋充滿的人,滿有能力。」楊映淳認為,在孩子的身上,才能找到「認識天父」的起點,因為祂祝福我們生養眾多,更希望結婚生子的「自然律」能祝福每個家庭。養育小孩雖然累,但她的人生因此變得更豐富,生命也變得更有韌性。
至於怎麼解決經濟壓力?楊映淳表示,早年老一輩的人要撐起一個家,比現在更辛苦,但神的心意既是要使我們完全,她相信在面對財務問題時,神也必祝福我們。當她選擇當一位全職母親時,經濟也陷入困境,但神在這些困境中賜下恩典,讓她找到音樂家教的工作,以貼補家用;隨著孩子愈大,神又讓她收到電台主持的邀約。
耶穌在馬太福音第13章11至12節中,回答他的門徒說:「因為天國的奧祕只叫你們知道,不叫他們知道。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本圖/文由「基督教今日報」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成為母親是一生的課題 孩子所能給的,遠比我們想像的多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