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陳木村 Photo Credit: Unsplash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一位常年旅居國外經營事業有成的友人,每次回國總是會找我聊天,吐吐苦水,抱怨他的小孩不懂事、不會珍惜、不願意承接他的事業,也不想跟他們常住國外,因為小孩比較喜歡台灣的自由生活。
早年在台灣時,他們夫妻因為忙於事業,所以小孩都留在鄉下請媽媽幫忙照顧,夫妻初期每星期都會回去看望小孩,後來漸漸的因為事業擴大,所以就改為每個月再會回去,直到移民國外時才把小孩帶出去。但是等小孩長大回了台灣之後,就不想再過去與父母同住,無論父母再如何誘惑與勸說,他也都不為所動,包含回去接班事業等。
小孩跟父母說了一句話:我小時候很需要你們的時候,你們卻只顧事業,不願意給我時間,現在我長大了,有自主的時間了,所以我想要獨立走自己的未來。最後朋友夫妻只好給了小孩一筆費用,好讓他自行發展。
我們總為了事業與工作忙而疏忽,但是孩子的成長、教育與未來,根本不可能等著我們成功時再來彌補。當小孩有些壞習慣或不良思維一旦養成,就必須花費很多精力來改正,有時候甚至根本無法改正。
英國愛德華家庭是真正的書香門第,老愛德華是個博學多才的哲學家,為人嚴謹勤勉。他的子孫有13位當大學校長,100位教授,80多位文學家,60多位醫生,1人當過大使,20多人當過議員。同樣在英國也有一個珠克家族,老珠克是遠近聞名的酒鬼和賭徒,每天渾渾噩噩,無所事事。這個家族至今已傳至八代,其子孫後代中有300多人當過乞丐和流浪漢,400多人酗酒致殘或死亡,60多人犯過詐騙或盜竊罪,7個殺人犯,整個家族沒有一個是有出息。
孩子在年幼時是具有極強的可塑性,他們就像河水,活潑而無拘無束,一旦被導向某一方向,就能引導它的流向。在社會的大環境中為什麼有的人有所作為,而有的人無所作為,關鍵就是在於過程的教育與引導。
因此我就勸這位朋友,既然已經難以挽回兒子的意願與認同,不如改變一下經營策略,以回台灣定居為優先,多點時間與機會的再跟小孩多互動。至於企業就採取「傳子不如傳賢」的運作,先從企業內找出高品德、積極又有遠見的員工慢慢培養為接班人,自己再漸漸的退居幕後,如此就可以有多餘的時間跟小孩互動,畢竟人都會老,未來還是需要小孩在旁照顧。
經我如此勸說之後,朋友現在也開始導入新一代接班人的計畫。無論你的事業再如何發展與願景,終究還是會面臨體力與親情的問題,也需要適時讓自己得以享受晚年的幸福,人生才是有意義,否則物質生活再如何富裕,但精神仍然是空虛與無奈。
幸福的本質就是一種感覺,是一種追求簡單的快樂、而又有意義的感覺,除了讓自己感受之外,還能普及周邊的人,本來就是很容易塑造的,只因我們過於忙、盲、茫、、給遺忘了。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