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容珍台北報導】「當我跑過越多地方,就越憂心台灣的未來!但與其只是抱怨,還不如捲起袖子做點事吧!」

放下在高科技公司安穩的生活,經歷轉換跑道之苦,2013年投身於品格教育的鷹展國際教育公司執行長林士翔,如今最大的希望,是培養下一代成為充滿理想、熱情、競爭力、不再為22K所苦,並且最重要的是能對社會有「愛」的人!

林士翔於2007年在美國信主,回台灣後,進到光電公司,七年間從協理升到副總。面對全球客戶,他經常飛到世界各地,看見其他國家的競爭力不斷攀升,但回頭看台灣在過去十幾年幾乎沒有進步,尤其當世界各國都在建立貿易伙伴形成聯盟,台灣卻被摒除在外,讓他很擔憂。


從解決問題開始,一步一步完成一份商業企劃!(圖/林士翔提供)

對他而言,他原本可以舒舒服服作上市公司的副總,但是日子一久,聖靈提醒「你的人生就這樣嗎?」他也在思考「難道我的五年級女兒長大後,要在年輕人被當成『台勞』的環境長大嗎?」因此他毅然決然決定投入教育事業,希望從下一代的教育著手,帶出改變。

均一式教育 難因應未來社會
改革的路總是不容易,起初許多學生家長向他提出質疑「你要做多少時間才能看出成效?」

但在他眼中看見的是,2012年世界各國青少年在數學、科學和閱讀表現,前三名都是華人地區的國家,台灣成績也不差,卻看不到以色列上榜,但是以色列在全球創新能力是屬一屬二。根據美國統計,七成財富掌握在猶太人手中。為何華人青少年考試考很好,長大後卻培養不出像這樣的人才或企業?

再看台灣教育在均一式的教導下,要求的是某種齊頭式的平等,在過去也許問題不大,但是未來這些需要大量記憶性或重複性的工作,會漸漸被機器所取代。

設計思考,讓孩子跳脫創意的框架。(圖/林士翔提供)

「若要一個孩子十年、廿年後具備競爭力,現在需要培養甚麼能力?」「到底我們要教孩子甚麼東西?」他引用台大教授葉丙成提到「如何成功的六項關鍵能力」,包括如何找資源?如何交朋友?如何審度情勢,合縱連橫?如何發現關鍵問題?如何讓人印象深刻?如何行銷創意?這些重要的「軟實力」不是提供知識,而是透過一些活動和團隊合作學得,然而在台灣的基礎教育中,卻沒有任何一個學科在教這些。

因此他們的課程透過思考設計,幫助孩子跳脫框架發展創意;讓孩子走出教室、行銷自己、推廣理念,並引導他們從解決問題開始,一步步完成商業性的企劃,並建立正確的金錢觀念等,再透過遊戲來學習,讓孩子們從小感受到學習是有趣的事情。

一生至少當一次傻瓜 做值得的事
有部日本電影《這一生,至少當一次傻瓜》,劇情提到木村先生堅持種的蘋果不灑農藥,從蘋果長不出來到一年只收成兩顆,經過11年後蘋果供不應求,因為特別好吃,還不容易腐爛。

從這部電影中,林士翔再思翻轉教育雖然辛苦,但卻是值得喜樂的事,「尤其當你看見孩子在改變」。

他記得有位表達能力有限的孩子,當大家在聽講時,他只在一旁兜圈子。半學期後,這孩子與人互動變好,甚至成為其他小朋友的偶像。另一位孩子,數學成績從一開始只有3、40分,過半學期成長到93分,他們發現這孩子不是數學不會算,而是題目懶得看,當知道學生的學習情況,老師只是引導這孩子「慢慢看就好」,學習與成長就自然發生。

他看見,這時代孩子的差異性比過去更高,教學需要個別投注心力在孩子身上,而不是只有一套公式。

本文由「基督教論壇報」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請見:憂心未來然後呢? 林士翔從高科技業投入翻轉教育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