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主筆】

台灣是人口老化、勞動力逐漸縮減的社會。同時,過度強調「拼經濟」使人將價值建立在財富上,並因而忽略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些社會條件與生活價值轉變,帶來許多影響生活品質的挑戰,例如:貧富差距、人情淡薄和社會互信低落。

服務生活風格 人之所以為人
和若干生活品質良好的國家相較,尤其是歐洲荷蘭與德國等有基督教文化背景的國家,除了所得差異,還有一個不常被國人注意的是「志願服務」風氣。

在基督教文化的社會,服務是生活風格,甚至稱為服侍(事)。聖經囑咐富足的人,甘心施捨樂意供給人;而無論富足與否,也要我們行善,因為我們原是上帝的工作,在耶穌基督裡造成。

服侍可以成為職業以便養生;但也可以是義務志願關顧別人。當社會安全網有其制度和資源極限或盲點,若有夠多志願服務,供應人力和資源,則可將社會缺乏與不幸降到最低。

另一方面,志願服務也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價值昇華,出於自願而不計代價、無條件供應他人需要,將能創造自己快樂、別人快樂的生活「多贏」。

台灣志願服務未來思考方向
台灣多年來也推廣累積各種志願服務。每逢重大災害和每年退休公務員講習都會提倡。同時,政府也鼓勵志願服務年齡層向下發展,希望自幼養成,為台灣營造更優質的互助文化。

然而,任何共善之舉都難脫文化背景,也要考量社會處境,才能釐清初衷、把握本質,進而追求專業,以達預期目的,不至於模糊焦點。以台灣發展經驗來看,志願服務文化要提升質量,未來有幾個思考方向:

一、讓志願服務掌握本質:
投入志願服務是無條件的。我們應當對參與者表示肯定、賦予價值;但不是為了招募志工的制度性績效設定誘因,變成績效和期約這種扭曲的雙贏。例子之一是想考醫學系的學子,由家長到醫學中心排隊爭取服務紀錄;或者為了成全個人去除業障要替換的功德,從服務者自己的角度去決定如何服務,而不一定看被服務者的真正需要。

要注意,「參與動機」可以在許多人看不到的地方發生各種不可預測的後果。被服務者若是成了成全服務者的工具,這並不能激發更多的無私的熱情與智慧。

志願服務應提供靈活選擇
二、讓志願服務創造選擇:
志願服務者「不是」有薪水者的助理。志願服務的項目和方式固然要按著招募單位的衡量,但也要考量參與者的期待和長處。例如:地方政府辦理招募志工,有時承辦者畫定三項,想參與者期待第四項,主辦單位就拒絕別人、請他下次有機會再來;但難道不能以開放的心尊重欣賞別人,提出更多的可能,共同融合或省思,也許是招募者視而未見的潛在機會,能更按著志工的才幹、按期待,並予以支持,可讓更多人在愉快的經驗投入,成為社會正向動能。

三、讓志願服務使人和睦:
台灣因政治和移民與競爭等各種因素,近年產生某種程度互信流失。許多人看到困境;但怨嘆多,建設性行動有限。志願服務因為出自善念,完備的志願服務制度能吸引更多不同背景的人齊聚,在良好氛圍增進彼此理解,重建關係,產生因服務的共同感動,而激盪更多同處一島的生活價值共識。這是課堂、職場之外,很好的良性交流機會,能使人彼此看重,發掘別人的優點,學習與人合作,增加價值交集等。這些,都是當下台灣甚有待進步的國家軟實力。

目前,許多國家都在面臨經濟變化和人口老化,除了降低福利支出、發展生產與照顧科技、重視延緩失能與疾病預防;另一重要的未來社會穩定支持資源就是志願服務。在先進國家,志工是可觀穩定的服務資源,掌握本質、多樣選擇、彼此成全、使人和睦都是要件。願我們未來的各種志願服務遠離荒腔走板,成為新興人口「紅利」,為台灣更新生活風格。

本文由「基督教論壇報」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請見:志工是人口紅利 為台灣更新生活風格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