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光瑩

今年開始,用電也能像上市場買菜,愛吃什麼就買什麼。電業自由化上路,大至企業小到個人,可以自由投資、買賣再生能源,當能源轉型成顯學,人人都能成為綠電螞蟻雄兵。

五月初夏,高雄燕巢阿公店水庫豔陽高照。水面上漂著一片鐵灰色龐然大物,靠近一看,居然是面積一公頃、兩個籃球場大的太陽能發電模組。

這是經濟部水利署首個水庫漂浮太陽能的標案,第一期二.三二MW(百萬瓦)預計六月底完工,明年還有第二期。

大至企業小到個人,近來紛紛加碼投入太陽光電,響應經濟部二○二五年太陽光電裝置容量要達到二十GW(吉瓦)的目標,經濟部能源局也祭出太陽光電兩年推動計劃,目標在明年中新增一五二○MW設置量。

geee

阿公店水庫的漂浮太陽能場,就是這螞蟻雄兵的一支。支撐這八千多片模組的,是由法國太陽能科技公司夏爾特拉(Ciel & Terre)設計的兩萬多個特製浮筒。建置完成後,每天可供給一千三百個家庭。

辰亞能源專案總監游祥益說,此案結合營造、水上工程、系統配線、浮筒等專業。最困難的是不能以固定裝置破壞水庫底部,他們用灌漿水泥做成兩公尺立方、重六公噸的沉錨,固定太陽能板和浮筒。「水泥灌漿脫模加上乾燥要三十天,光這一○六顆沉錨,就花了兩個月,」他說。

他相信再生能源、分散發電是未來趨勢。「再生能源也許不能取代基載能源,但夏天用電尖峰正好是太陽光電效率最高的時候,」他充滿信心說。

當能源轉型成顯學,投入綠電企業愈來愈多,還有社會企業把群眾募資運用在綠電。

我家屋頂也有發電廠

由台大社會學博士陳惠萍創立的綠點能創,一六年推出台灣第一個綠能群募平台「陽光伏特家」,奠基於電價躉購制度,將參與單位分割至一片太陽能板,一萬多元就能成為電廠合夥人。

在台南新營開洪家莊牛肉麵的洪志賢,想著要在透天厝屋頂裝太陽能板已久。「一聽到簽約二十年就遲疑,」他說。後來太太一語驚醒,「你十年前猶豫到現在,如果當初有做,現在都走一半了!」又因為女兒在陽光伏特家任職,他爽快答應加入群募,稱為「擔仔一號」。

洪家出租屋頂裝設四十四片太陽能板,總建置容量十二千瓦,今年三月已開始分配賣電收入。

「如果整個社區屋頂都發電自用,火力電廠就不用發這麼多電,空污改善,我們以自給自足為目標,讓家戶用乾淨的電,」這是洪志賢告訴好奇鄰居的說詞。

電力在地生產、在地消費

除了把太陽光電作為投資標的,有另一群人更切入經營綠電合作社。他們是認購了洪家二十塊太陽能板的主婦聯盟基金會。

蔬果合作社起家的組織,為何做電業?「出發點是一樣的,希望台灣永續發展,」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黃淑德說,人民可以自由選擇食物購買,但能源長期以來只有政府與特許企業參與,然而今年出現改變契機。…(完整報導,請見《天下雜誌》第623期)

 

【延伸閱讀】

海上種風車 七千億新綠金

專訪 經濟部能源局長林全能:擴增綠能、天然氣 拚能源轉型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