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健雜誌229期 作者/宛家禾 圖片/陳德信

「我一直想拍一個愛情故事,一個簡簡單單的愛情故事,譬如說,為什麼這個女的不是和那個男的在一起,而是跟這個男的在一起?可是幾年以後,她嫁的又可能是另一個人。」

1999年,張艾嘉用這段話作為《心動》的開場白,又像一段自白。

從早年作品《最愛》開始,「愛」與「情」便是張艾嘉創作的恆常主題。

1986年《最愛》,她是婚外情的對象;1999年《心動》,她談了一場青澀的愛情;到了2004年《20 30 40》,她卻成為自己口中「被拋棄的女人」。同樣圍繞著愛,詮釋的角色截然不同。

再從近年的《念念》乃至於《相愛相親》、《分貝人生》,張艾嘉對愛又有不同的體悟,家庭之情已然超越男女之愛,成為她作品的主軸。她是《相愛相親》裡藉著半夜炒辣椒油,表達思母之情的女兒,也是《分貝人生》裡走不出喪夫之痛,因而思覺失調(舊稱「精神分裂症」)的母親。

戀愛、結婚、生子的歷程,引領張艾嘉不斷領受「愛」的不同風貌,一刻刻、一幕幕都交織在她的作品中,從羅大佑的「小妹」,到現在的「張姐」,張艾嘉的大眼睛裡的慧黠依然,又多添了些溫潤。接受《康健》專訪,娓娓道出對於愛的不同體認、長輩和親子的相處之道、電影創作的期望,以及人生觀。

NBV

Q:從《愛的代價》到《相愛相親》,25年過去,對愛的看法有何不同?

我以前覺得愛就是衝動,不大明白愛是怎麼回事,因為愛不是一個實體的東西,是滿虛的一個情感。

現在,我就比較明白,愛是很簡單的,是生命的本能,保持這份單純就好。愛跟大自然一樣,會經歷變化,有四季、有高潮、有低潮。你如果珍惜愛,願意全心包容它所有的來來去去,愛是可以長長久久的。

愛一個人,要常常回到初衷。比方,當初我是怎麼愛上我先生,願意跟他一輩子,就這麼簡單。

Q:包括對方惹自己生氣?

對啊!因為我也惹對方生氣(大笑)。

我常常講,除非那個人是在破壞彼此的關係,只要你認為兩人是平等的、是相對付出的,當中有那份尊重存在,就可以好好過日子。

Q:您想透過《相愛相親》向老中青三代的觀眾傳達什麼訊息?

我自己年輕時經歷過劇中人慧英的角色,也看過上一代在時代變遷下所面臨的狀況,都見過。我想探討怎麼跟自己和解、跟別人和解,希望用超然的態度,搭一座橋梁,讓不同年紀的觀眾在看這部戲時,不只是看到自己,也看到不同年代的人怎樣去面對自己的困擾。大家互相包容,多一點溝通、多一點了解。

另外,每個人都有解不開的結,是放在心裡不說的,我們東方人又不大會表達,所以需要找一個方式去宣洩、去釋懷,這也是我想傳達的。

Q:這部電影花了4年籌備拍攝,難處為何?

我到底不是在那邊(中國)出生的人,總覺得不能在沒問清楚所有事情的狀況下就去拍攝,於是我跟原作者小游(游曉穎)花了滿長的時間去問她問題。

比方,她寫媽媽對外婆的思念,我問她:「你媽媽平常最愛做什麼東西?」她說:「愛做辣椒油。」

我說:「你把媽媽怎麼做辣椒油的每一個步驟告訴我。」

她拍下做辣椒油的步驟,我就把那一場戲寫進去。

我不停在尋找這些點點滴滴、小細節,累積電影裡那種生活當中的情感,這些東西都需要時間。

又好比,這部片裡慧英要求父母合葬是個自私的念頭,但這個念頭完全來自於愛,例如我們會認為做父親就應該這樣子、做母親就應該那樣子,我們做子女的人對父母的情感也會有自己的出發點。

人都是用自己腦子裡的想法在處理事情,但要了解父母真正的意願,平常就要多溝通,上上下下我們都需要溝通。【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康健》229期,網站https://club.commonhealth.com.tw/article/1063

延伸閱讀:

譚敦慈:快樂了30年,我還有什麼不滿足?

【專輯報導】面臨未來百萬失能人口,長照之路必須改變

丈夫過世了,我想離婚!

李李仁:回家,是我工作最大的動力

張曼娟:照顧父母這條路,我依然學不會淡定

 

詳見《康健雜誌網站》。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