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媽媽經採訪撰文 Angela

有的人,有股莫名的威嚴,不敢欺負他甚至對他尊敬三分。但有的人,看起來就是好欺負的濫好人,看到他就是想踩他、欺負他。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深深影響孩子的外顯特性,造成孩子的人格特質。

培養自信之前先建立孩子的「內在權威」

內在權威包含:我喜歡什麼、喜歡什麼科目、喜歡吃什麼、哪些事不喜歡…等。從小就要建立孩子的內在權威,並且讓孩子知道,某些個人堅持與喜好並不需要跟他人討論,也不需要經過他人的同意。

有內在權威的孩子,會建立自己的自尊,不會讓人感覺沒有界線、沒脾氣的好好先生,相對地,別人也會主動尊重他,並不會隨意欺負他。(「外在權威」則是可以影響自己生活的爸媽或老闆。)

認識他人界線之前,要先了解自己的界線

孩子如果想爭取什麼東西、或直接拿走別人的東西,沒有經過他人同意就取走搶走,那就是越過別人的界線。

教導孩子不跨越別人的界線之前,要先了解自己的界線是什麼?情緒反應,就是界線,了解自己對別人所造成的影響力。人類的身體有自我保護,自然而然的出現情緒反應,這就是告訴別人自己的界線正在被侵犯。了解自己的界線之後,就能知道什麼是讓別人生氣,什麼是侵犯到他人的界線,讓人產生不舒服。然後反省自己做了什麼,讓別人產生情緒上的反應?!

此時,大人應該正視孩子的情緒表達,告訴孩子「如果有人侵犯你,你會有情緒反應,是正常的」、「我知道你正在生氣,她沒有經過你同意就….,你是有權利生氣」。如果大人總是叫孩子壓抑情緒,不能展現表達出來,那孩子就會失去自我界線,變成沒有情緒、不敢說不的爛好人。

教孩子使用「肯定式溝通」與他人溝通

引導孩子展現自己的情緒,但情緒表達必須是有規範的,並不表示生氣就可以動手打人、大吼大叫、丟東西,或是賴在地上耍脾氣,而是應該理性的使用「肯定式溝通」。

肯定式溝通的法則四步驟:陳述事實、表達心情、提出期望、徵詢對方意見。

溝通就是各自充份表述(告訴別人自己的感受),再尋求共識或妥協,相信這樣的表達方式與內容,應該就不致於演變至嚴重的衝突與紛爭。

延伸閱讀:當孩子受到批評或污辱,也是學習情緒管理的好時機

教導孩子「堅守自己的界線」

濫好人不是天生就是濫好人,而是從小面對情緒時,不敢正確的表達出來,或曾經被父母大聲責罵,因此嚇到不敢再表達情緒或為自己爭取什麼。濫好人的結果,就是一直被踩一直被踩,然後就斷交,但其實這是可以挽救和預防的。

例如:同學向自己孩子借了橡皮擦不還,孩子向爸媽告狀,爸媽卻責備自己孩子:不過就是一個小小的橡皮擦,何必這麼計較,再買一個新的就好。

但,其實,賴宇凡老師建議父母「千萬不要以為只是一個小小的橡皮擦無所謂,反而一定要重視這件事!教孩子如何把橡皮擦拿回來!」

父母不但要讓孩子知道,一定要堅守自己的界線,也教育別人如何對待他。不然孩子長大之後,拿不回來的東西,就會越來越大或越來越困難。並且教孩子:「你明天跟那個人說,這是我的橡皮擦,請你還給我,你以後如果跟我借橡皮擦,你要記得還給我。」

對於孩子的紛爭,父母不要當「審判」的角色

宇凡老師說:孩子從小就吵架,甚至大打出手,但並不是小時候吵架,長大就好了!那些小時候炒很兇的孩子,長大後反而手足容易反目成仇,斷絕往來、互不關心。

面對手足間的爭執,父母要做的,絕對不是審判的角色,而是調停。

一開始,父母必須輔導孩子將自己的情緒正確表達出來,向孩子問清楚,釐清事件:對方做了什麼事情,讓你有這個情緒?別人做了什麼事侵犯到你?告訴別人你應該怎麼做他才不會生氣?

讓孩子完整的陳述事件與過程,練習溝通、練習情緒表達,並且練習處理事件。通常孩子之間只要有正向的溝通,很多爭執,他們都是可以自行克服解決的。引導幾次之後,如果孩子沒有先一起協調處理好,就直接找爸媽告狀,爸媽一定要雙方都處罰。

獨生子女的特質有可能出現不知如何與別人分享、霸道、自以為是,所以踩到他人界線的機率也就相對容易增加。賴宇凡老師建議沒有手足的獨生子女,可以找親戚的表兄弟姐妹、同儕、公園陌生孩子當練習。當每一次的衝突發生時,作為練習肯定式溝通與建立內在權威的機會教育。

延伸閱讀:孩子任性搶玩具就該罵?這樣教從小培養三大能力

人們在溝通上難免會遇到無法理性討論與表達的時候,審視自己目前生活的平衡度,謹慎看待自己的內在需求,常常觀察自己的情緒變化,了解自己的底線才能知道如何不侵犯他人界線,給予他人該有的尊重,同時爭取自己本該擁有的。勇於表達自己的情緒與想法,以平等姿態面對對方,將必須讓對方知道的事直率地表達出來,讓他人知道自己的界線,也就不會成為好欺負的濫好人。

本圖/文由「媽媽經」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建立孩子的「內在權威」以及運用「肯定式溝通」,拒當濫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