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圖/文 鍾藝

1885年,在沙面旗昌洋行當廚師的徐老高在北京路太平沙肉菜市場附近開立了自己的牛排鋪,同時以地名為自己的第一檔生意取名為太平館。雖然徐老高在洋行裡備受洋人對菜品刁鑽挑剔的折磨,但也正因為如此,徐老高練就了一手煎牛排的好手藝,離開洋行之後的徐老高將曾經只有洋人和政商名流才吃得起的牛排變成了尋常人家也能品味的美食。


徐老高的牛排店一開張就迎來了街坊四鄰的熱烈歡迎,從每天早上三斤牛肉剛能賣完的狀況急轉而上變成早、中、午三頓都需要營業的盛況。在清末,由徐老高兩兒子接手的太平館更是生意興隆,在民國之後,他們再度憑藉新菜式豬排、乳鴿,將太平館帶領上了新的台階,成為南粵首屈一指的西餐廳。




現如今在廣州北京路財廳對面的太平館是由徐氏兄弟二人從另一餐飲經營者手中頂過來的。經過一番裝飾,這家店以「老太平支店」的名義掛牌經營。自此之後,太平館憑藉在太平沙與財廳前的這兩家店控制了永漢路一帶的西餐市場,南北呼應的成為了全廣州市聲名在外的西餐廳。


隨著名聲的日益擴散,曾經為尋常百姓提供日常小食的檔鋪變成了當時軍、商界名流才支付得起的美食。因為黃埔軍校和太平館所在地只有一珠江水之隔,當時的軍校師生和外國水兵常乘船前往太平館聚會聚餐。同時,蔣介石、李濟深、陳濟棠、汪精衛等赫赫有名的將領以及他們的親屬也是太平館的常客,讓太平館成為了很多重要軍事行動和決策的見證地。

餐廳的繁榮和昌盛歷來離不開社會的變遷,太平館也難逃其命運,隨著抗日戰爭、內戰的爆發,廣州淪陷,太平館的老闆們帶著家業來到香港,但香港的太平館還沒有開張多久,香港淪陷,餐廳再次陷入癱瘓。

1944年-1945年,徐家人重返從戰爭中逐漸走出的廣州,著手讓曾經繁盛一時的太平館重生。然而,當時常光顧太平館的人群——軍界名流多數都已經離開廣州,太平館的生意面臨再一次的轉型。為了更加迎合當地廣州人的飲食偏好,太平館的菜單變成了中西合璧,有了更多類似於清蒸鱸魚的菜品。1956年前後, 太平館又隨著時代的變遷成為了公私合營,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太平館迎來了周總理的光顧,之後周總理和鄧穎超女士的婚禮也在太平館舉辦,現在餐單上的總理套餐和總理夫人套餐就出自於此。在上世紀20年代,太平館又在周總理的關切下擴張了店面,直至變為現在太平館的規模。

歷經歷史滄桑的太平館,現如今也依舊是廣州市最大的西餐廳,古樸的店面和中西合璧的特色美食不僅僅吸引了很多平日極少吃西餐的廣州老人,更是吸引了眾多對歷史和美食感興趣的年輕人的光顧。每到週末的下午茶和晚餐時刻,北京路上最熱鬧、最具人氣的餐廳就數太平館。


雖然現如今的太平館在菜品上難以再有所突破,服務也難以和其他知名的西餐廳抗衡,但這份歷史的情懷,這份因歷史緣由而來的中西合璧讓現在太平館的與眾不同。來這裡,吃的不僅是味道本身,更是人們對過去歷史的好奇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