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文清

小一開學一個月後,新生最常面臨的4大學習狀況,建議家長可善用日常生活活動,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

1.家長認為孩子不專心.上課容易分心

假如孩子的肌肉耐力不好,姿勢穩定度也不佳,又容易躁動不安,在座位上就容易表現出坐沒坐相、身體東扭西歪、坐立難安的表現,當孩子的身體動作遲遲無法穩定,就會直接影響上課的品質與持續度,老師上課的內容,孩子自然也就有一搭、沒一搭的在聽,最後就演變成什麼都聽不懂,呈現放空的狀態。

日常生活,您可以從體適能的運動項目練習起,例如:

.登山健走,不需要爬很高的山,只要長距離的行走,就能慢慢促進持續度的發展。

.腳踏車,不需要騎得有多快,只要騎得慢、騎著久,就能慢慢增加肌肉耐力的表現。

.游泳,不需要游得有多好,只要能持續游完要求的距離,就能慢慢強化專注力的展現。

JOYG1981

2.家長認為孩子不用心.作業常寫不好

假如孩子的抄寫技巧不好,就容易對文字的位置出現混淆,產生不知該從何抄寫起的慌亂表現;或是對文字無法明確辨識與記憶,造成反覆寫錯的挫折情緒;又或者是握筆與運筆的技巧不佳,使得書寫速度太慢,越寫越沒耐心,越寫越沒自信,最後直接炸開來的拒絕態度。

 

日常生活,您可以從具有手部操作的益智遊戲練習起,例如:

.拼圖,不要求多少片數,只著重找尋策略,就能慢慢促進空間概念的發展。

.繪畫,不要求圖畫好壞,只著重構圖過程,就能慢慢增加邏輯思考的表現。

.積木,不要求作品結果,只著重創作經過,就能慢慢強化手部操作的展現。

3.家長認為孩子個性差.在校常發生衝突

假如孩子缺乏適當的遊戲技巧,在遊戲中就容易挫折,出現拒絕或破壞行為,也會因為缺乏溝通表達技巧,產生人際交往的阻礙,更會因為缺乏社會察覺與互助合作的表現,衍生人際互動的衝突,久了,其他小朋友就不想再與他遊玩,缺乏互動練習下,孩子的社會行為問題就只會越來越明顯。

 

日常生活,您可以從具有互動性質的討論課題練習起,例如:

.主題討論,不需要很深的議題,只要與生活有關,就能慢慢促進溝通表達的發展。

.故事分享,不需要冗長的情節,只要跟興趣有關,就能慢慢增加社會察覺的表現。

.合作任務,不需要複雜的技巧,只要能呈現分享概念,就能慢慢塑造社會行為的展現。

Back,To,School,Concept.asian,Mother,Saying,Goodbye,To,Her,Daughter

4.家長認為孩子情緒壞.天天上演不同的戲碼

假如孩子遲遲無法適應國小的學習生活,就容易出現緊張、焦慮、無所適從、退縮、害怕的情緒反應,也會出現不當的行為表現,例如容易忘記、哭鬧、生氣、攻擊、故意、干擾、拒絕等,最後除了影響自我肯定與價值外,也會影響未來的心理人格發展。

 

日常生活,您可以透過生活的規劃安排練習起,例如:

.作息安排,不需要多麼謹慎的流程,只要具有動機執行,就能慢慢促進適應技巧的發展。

.幫忙家事,不需要複雜的作業項目,只要具有意願完成,就能慢慢增加管理能力的表現。

.出遊計畫,不需要多麼完美的規劃,只要具有企圖參與,就能慢慢增加計劃組織的展現。

※原文刊載於2021年10月號《媽媽寶寶》416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s/9920749

※延伸閱讀

不是站在孩子面前的人,請尊重主要照顧者!堵住教養正義魔人的嘴,父母用3句話反擊

原來一邊陪伴一邊幫孩子練發展超簡單!治療師激推20種親子居家小遊戲,看一遍就會做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新視野平台A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