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魏孫鴻 Photo Credit: PublicDomainPictures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不知道甚麼時候開始,就常聽到人說:「越來越沒年味兒了!」但,甚麼是年味呢?
如果說,既然是味兒,那就必然跟食物有關的話,我想我這年齡段的人,應該也不太能以此連結所謂的年節氣氛了。畢竟現在雖講年菜,但要真找到一樣平時找不著、吃不到的菜餚,倒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兒。大概除卻年糕相對不是隨時可見之外,也就剩下長年菜這類越來越少人會在家中過年才做的幾種家味吧。且隨著飲食習慣與健康考量的改變,吃跟過年的關係,也越來越是應應景了。
忘了是最近的哪一年到了哪個地方,過年時這家店沒開、那家店休息,街上冷清的模樣,倒讓我深感年味兒。記憶中,以前過年媽媽之所以要備菜備到昏天黑地、猛發脾氣,不正是因為年節是市場的大休之時,因此食肆之處也就跟著放大假。買料無門、外食無地,年前自然要好好囤積一番。而小時候的台北城,一方面也是百業均休,只剩風景區跟周邊小販活躍;二方面返鄉過年的人口移動特別明顯,市面相對於平時便覺冷清,故而以此型塑了首善之都特有的年味兒。還記得高中、大學時期,台北市的主要大街,過年時都還能遇著大半天街上沒車的狀態,讓人可以難得放肆地走在上面。可現在,台北城過年也擠滿了人,這印象中的年味兒,也蕩然無存了。
反倒是猴年新春,在永康街後段的巷子裡竄著時,看著了許多人家門口的春聯,是現在最讓我感覺年味兒的景了。應是區域人文特質,巷弄裡家戶門口除了部份掛著政治人物或宗教機構大量印製的吉語之外,高密度地張貼的是自己揮毫的春聯。那都是上下聯帶橫批,對仗工整、平仄合韻,且書體多樣林立、書風各有擅場之作。脫開那觀光客雲集的大街,鑽進小巷裡信步瀏覽一門又一門真正應景的過年意象,歲月靜好之感溢滿於心。
自前年因習篆刻而重拾毛筆寫字後,每年春節前夕,我也開始自己寫春聯。實話講,在尤為忙亂的年關之際,要騰個時間來好好寫要示於人前的字,那真也是個挑戰。但,筆劃之間用心對新的一年有所期盼,用自己文化中的寶貴資產來迎接新年,對我而言卻是極有價值的幸福。
當對於跨年煙火的期盼取代了過年放炮的刺激時,年味也就只能自己找了。鋪上紅紙,以筆濡墨、以心用手地寫出自己的念想,在於年關的繁忙中平靜地用古老的文字期許即將到來的一年吧。就算沒法寫春聯或沒地兒貼也無妨,一個春字、一個福字,又或一句恭賀新禧,年的吉慶也就隨著自個兒的年味到了門口、進了家門,試試看吧!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