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鄭俊德 閱讀主編 圖片來源:Tabeajaichhalt

近期陸續有不少自殺事件,無論是從藝人因著網路言論而自裁,或是學生因著課業壓力而尋短,而這些新聞發生之後,許多人都直指這是因為霸凌的原因,才會讓這些憾事發生。

也因此言論自由的界定再次被拿出來放大與檢視,到底批評與建議是否屬於霸凌,霸凌的界線該如何訂定呢?

也因此,我們從霸凌這個詞來思考,在維基百科中,霸凌又稱欺凌或欺負,指的是一種長時間持續的、並對個人在心理、身體和言語遭受惡意的攻擊,且因為欺凌者與受害者之間的權力或體型等因素不對等,而不敢或無法有效的反抗。

欺負的霸凌者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群體,透過對受害人身心的壓迫,造成受害人感到憤怒、痛苦、羞恥、尷尬、恐懼、以及憂鬱。

而欺負所帶來的傷害往往是不可逆轉的。所帶來的恐懼壓力與傷害都會一直流從在腦海裡,儘管身體的傷復原了,但是最難治療的心病常常會延續一段時間甚至是一輩子。

欺負可能發生在校園、職場、甚至在網際網路上。隨著科技進步,即時通訊軟體、網路論壇、BBS、部落格等交流平臺也成為霸凌事件的發生場所,欺凌者藉網路或電信設備以文字和多媒體長期、反覆攻擊受害人,稱為網路欺負(Cyberbullying)。

從近期藝人的自殺新聞來看,經過他的家人努力,從死者電腦中抽絲剝繭地探詢線索,進而得知她的死因來自於她的閨蜜好友的背叛與羞辱,不完全單純來自於網路的攻擊,當然不可諱言,任何言論都會造成心靈上一定的壓力與傷害,但是從熟悉的人所帶來的傷害更是一個對生命否定的導火線。

而另一起國中生上吊案件,雖遺書指自己的成績不好,所以對自我的否定,但從家庭背景中來看,家人給予的壓力不也是一種精神上的霸凌嗎?

其實,霸凌離我們很近,任何人都會遇到,只是面對相同的困境,每個人採取的心態與應對方式皆有不同。

儘管再樂觀積極的人,都可能會有被批評論斷的時候,如能坦然面對一笑置之是最好的方式,但是如遇到不理性的個人或是團體,以污衊與不實的批評時,最好的安全方式不是跳下去與之爭吵或是筆戰,而是留存證據並從法律中給予自己保護,也同時給予這些霸凌者一個提醒。

會尋短的人從來不是要結束生命,他們只是想要解決問題,所以從問題給予幫助與解決,會比單純給予加油或是生命還有許多美好這種純鼓勵論點,來得實際也有意義。

Photo Credit: Tabeajaichhalt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延伸閱讀:
累積小成功才能重建大信心 讓心靈更健康
布衛生棉 不用等500年分解
改善本位主義的婚姻經營模式
兩個女強人
《愛家小窗口》丈夫和初戀女友聯絡事件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