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鋅鋰師拔麻的「小小額葉養成手札」作者:鋅鋰師拔麻的「小小額葉養成手札」
前幾週某個風和日麗的早上,原本我們正準備和雙寶出門去遊玩,但高敏感大寶忽然開始哭鬧,我美好的心情開始被影響,即使嘗試蹲低詢問孩子「你怎麼了?今天出門不是應該要很快樂的嗎?」,但其實我的語氣裡帶著一絲煩躁和困擾的情緒,高敏感的她瞬間就嗅出來,於是哭鬧得更大聲,然後指責我:「爸爸,你很兇!我不要你!」
那一刻的我實在感覺到很無辜和受傷。「我根本沒做什麼,為什麼被罵的人會是我呢?」
「孩子到底怎麼了?為什麼要那麼做?」我想這樣的困惑和挑戰,在我們的育兒日常裡常常出現。
理想狀況下,我們都希望孩子按照著我們所預期的方向,每天乖乖吃飯、上學、玩耍、睡覺等;但現實中,往往孩子都不會照常理出牌,而是會出現各種我們所認為的非典型行為。
很多時候,當孩子出現一些我們不能理解的行為,或是一些我們認為不當的行為時,我們又是用什麼樣的眼光去看待呢?我們到底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搞懂孩子行為背後到底目的是什麼呢?
#來一副教養透視鏡吧
在《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一書裡,作者簡‧尼爾森提出孩子不當行為錯誤目的框架概念,能夠有效幫助拔麻們看懂孩子問題行為背後的想法。
在正向教養的理論中,「行為」是一種訊息密碼,揭露出孩子對他自己還有生活的基本信念,當他們行為不當的時候,其實他是在用他唯一知道的方式(至少目前來說是)來告訴你,他覺得沮喪或沒有歸屬感。
我們可以嘗試用教養透視鏡這樣的工具,讀懂這四種孩子行為的錯誤目的,了解孩子沒說出口的心底話,當我們理解了這些信念,可以試著用新的回應方式,重新調整和孩子的相處。
#過度尋求關注
孩子可能會認為只有當他受到特別關注時,才有價值感跟歸屬感,而他實際在透露的訊息是「請注意我,讓我參與」
父母可以這樣回應:透過讓孩子參與有用的工作,重新引導他們:「我愛你,而且我….」(例如:我關心你,等一下我會花時間在你身上。)
#爭奪權力
有些孩子會以為只有當他有了權力或不被控制的時候,他才會認為自己很重要,但實際他們希望的就是「讓我幫忙,給我選擇」
父母可以這樣回應:承認你無法強迫他,並尋求他的協助,可以共同協商討論。(不要與孩子角力對抗也不要投降,從衝突中抽離出來,先讓自己回到冷靜狀態。溫和且堅定的態度!)
#報復
當孩子在受傷的時候,他很可能會使用一種方式來回應,就是讓你也受傷。但事實上,他是在說:我受傷了,請認同我的感受。
父母可以這樣回應:認同孩子受傷的情緒,分享自身的感受。(避免懲罰或反擊孩子,傾聽孩子、聚焦如何彌補過失、解決問題)
#自暴自棄
孩子很容易因為挫折,而落入自暴自棄裡,但他們實際是傳達「你們不要放棄我,一步步幫助我」的訊息。
父母可以這樣回應:聚焦在孩子的長處上,建立孩子成功的經驗。(停止批評孩子,哪怕是任何微小的進步,都可以練習鼓勵他、欣賞他)
其實不僅僅是孩子,即便是我們,都有可能在生活中出現這四種錯誤目的,因為我們同樣需要歸屬感跟價值感,所以下一次當你又發現孩子的不當行為時,趕緊使用教養透視鏡的工具,用新的方式回應孩子,你也許會發現當孩子感到被理解,他們原本會持續出現的不當行為,似乎慢慢減少了。
#教養的最高境界
#是讀出孩子沒能說出口的心底話
#正向教養
延伸閱讀:
心理師的痛!6歲的他說「老師,爸爸問我要不要跟他一起去死!然後爸爸就燒炭自殺了」
養小孩燒不燒錢?過來人:錢非重點!關鍵是折磨爸媽!愛情友情從此皆浮雲
本圖/文由「BabyHome」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常常搞不懂孩子的行為?你需要這副教養透視鏡!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