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為何年輕人再怎麼努力,換來的卻可能還是低薪?」這是台灣年輕人不知喊了多少年的痛苦心聲。除了低薪,在韓國工作的她,更感慨的是:同樣的專業在台灣只會看見老闆覺得用低薪「撿到寶」,甚至有些工作被當作毫無專業而不受重視;但在韓國,一份專業卻能獲得相對應的尊重。雖然說台灣的職場氣氛相對友善,但除了友善我們還剩下什麼?
(責任編輯:林芮緹)
有個網友私訊跟我聊天時,偶爾會分享一些好文給我看。
其中一篇文章特別的吸引我的注意:
『選錯行的代價》42 歲女主管月領 5 萬,寄百封履歷想「跳槽加薪」… 只有 6 間公司回,還只給 35K』
小的沒有要引戰的意思,我自己也偶爾會接到這樣的訊息,詢問我怎麼從基層往上爬到好公司的主管職。所以我只是就我看到這篇文章的感覺陳述我的感想,當然,客官們要當作我是小學生的在寫讀書心得也無妨。
E 子父母都是藍領出身,是靠勞力賺錢的辛苦人,因為作工辛苦,所以從小爸媽只告訴我要好好讀書才有機會出頭。
我的確也遵照我爸媽的話好好念書,但不是因為輕蔑作工的人,而是因為我看到了為了養家辛苦付出勞力賺錢的父母,這種現在想起來還是很鼻酸的感覺,讓我覺得不該讓父母失望。
我不覺得作工的人特別卑賤,因為他們從事著不一定每個人都願意的工作。
社會上沒有這群人,我們的生活便會亂掉。
每個職業有他的價值,需要的是平等的對待與尊重。
開頭會這麼說是因為我想告訴大家, 我不是含著金湯匙出身的孩子 ,也因為如此,我從助理逐漸往上升,在韓國第一家公司工作時也曾經很辛苦,當時也曾經在隔壁室友面前痛哭流涕。
身為一個七年級生,出身在一個平凡不過的藍領家庭,我也許沒有顯赫的家室,但就因為我的出身如此平凡,所以更能夠感同身受你我對時代的無奈。
對於 22K 是否被過度炒作的部分,我想就我個人的立場來說,我是 22K 政策下的年輕人,那個眼看前幾屆學長姐畢業領 34K 起跳的年輕人。
當我帶著滿腹熱血準備好踏入社會,22K 的政策原是美意,但卻遭資方鑽漏洞使得一切本末倒置。
也許看來像是過度炒作,但實際經過這時代變革的我來說,這就是一個創傷。
台灣是個山好水好,充滿人情味的地方,然而我們真得很軟弱,對於不公不義的記憶與反抗不夠深刻。
韓國也是個政治黑暗的國家,但卻有一點作的比台灣好,那就是改革的決心有時比台灣更堅固。雖然韓國始終有著許多問題需要面對與解決,但他們抱持著長痛不如短痛的想法,一點一點的改變。
而不是像台灣為了創造低薪也能活得很好的假象,我不是海外派出身,沒有去歐美當過留學派。
但我讀過總體經濟學跟個體經濟學,對於經濟學的概念是有的。就我微小的判斷, 我認為物價因為一例一休等業主認為是理由的理由漲價的同時,薪資應該漲到相同的水準。
我不是個專家,但我是以一個時代青年的身分,寫出我的淺見。
那講這麼多為什麼跟網友貼給我的商周文章有關呢?因為有些論點我覺得講的太過理所當然卻有種不知民間疾苦的感覺。
很像拎北都要餓死了,你還在問我說何不食肉靡一樣。
我承認有些工作的確領不到高薪,這當然跟取代性有相當大的關係。當你從事著任何人都能輕易取代的工作,相對來說的確薪資相對來說會較低。
要說這些工作沒有升遷與加薪也並不完全正確,畢竟行政職仍舊會依照年資反應出等級,至少他當到行政姥姥底下還是有一群行政軍由他支配吧。
的確相對於專業性更高的職缺,行政人員加薪幅度與升遷較有限,不過拿總經理跟清潔員舉例並不妥當。
同薪同酬的定義似乎被扭曲了。
身為女性,最為在意的是為何做了一樣的工作,連職稱都是一樣,然而同樣是業務經理的狀況,對方甚至是自己的業務代理人,薪資卻有所差異。
另外我們在意的是, 為何年輕人再怎麼努力,換來的卻可能還是低薪?
的確每個世代都有成功與失敗的人,的確成功的人懂得找方法。但這世界上仍有許多七八年級生很努力上進的希望尋求一點未來與出口。
然而當我們無法踏出國門冒險,因為現實的因素只能工作時,為何最終只能淪為低薪台奴?
那個看輕台灣人才的惡魔不是別人,而是同樣是台灣土生土長的勞方。我不是要妖魔化勞方,也不是想創造對立,只是不懂為何存在制度性的問題沒有獲得妥善解決,問題最後矛頭依舊轉向『因為年輕人不努力』。
這世界絕對有一些是連你我都看不下去的『年輕人』,同樣的也存在著一群你我看了都覺得替他感到可惜的『年輕人』。
我不是專家,只是個七年級生。
一個被譽為草莓族的七年級世代。
而這個社會即將由七年級開始領軍成為中堅世代。
你說,我們能期待些什麼?亦或是能改變些什麼?
我們只會拿別的國家比較顯現台灣並沒有性別差異問題,但我們這樣自我呼呼拍手的狀況並不會讓我們改變需要面對的問題。
我很贊同剛進職場要選對工作這點,只是你我年輕時很具體的知道什麼是『對的工作』嗎?
我記得我剛出社會,懵懵懂懂的,要說我有想法也好像就只是比別人心思更細想更多而已。這是個用嘴巴講人人都懂得道理,然而對一個社會歷練還不夠的新鮮人而言,這並不是這麼簡單的事情。
而這中間也存在一個很大的盲點,文中舉例程式人員平均作一年半就跳槽,即使加薪 5 千也寧可跳到新公司,因為新公司加他一萬。
這存在著一個叫作『制度』的盲點。
錢真的很重要,非常的重要。
可是對於逐漸該成家立業的青年人而言,薪水、福利制度、工時與生活平衡都一樣重要。制度上如果沒有太大的問題,其實草莓七年級生也在經過多年的社會歷練後,變得稍微強壯一點,懂得沒有一百分的職場,但有最適合自己的職場。
不要真的太難熬,七年級很多人也不是一踩就爛的草莓。
說穿了文章是希望告訴女生不要害怕挑戰,要打破性別限制。然而身為女性看這篇文章卻感覺到性別歧視的不悅感。當然我想筆者本身也是女性,應該沒有惡意。
只是舉我自己為例子吧,我剛出社會時面試過兩家千大企業的行政助理。
當時的我就是懵懵懂懂,當時某千大企業的總經理以壓迫性面試告訴我:『年輕人就要磨練,24K 很高了。』
但可能我愛錢的個性從當時就養成了,所以當下覺得 24K 扣掉勞健保,我固定拿錢回家給爸媽,這樣我到底要存多久的錢可以存到我人生的第一桶金?
對我來說,孝親費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不管我賺多賺少,都不能讓那個從小拉拔我長大,如今逐漸頭髮斑白的雙親還要擔心金錢的事情。
所以即使不才的我沒辦法讓他們過多優渥的生活,仍舊會拿錢回家。
只是對於一個這麼愛錢的青年來說,24K 根本就是哭哭的金額。
所以我毅然決然的選擇一個我覺得自己能夠接受又看起來比較不會被取代的職缺。
我從行銷助理、業務助理開始做,加上我本身有貿易實務的知識,所以逐漸的往上發展成業務。
當然有的老闆不覺得貿易是門學問,但我也蠻想問說貿易不是學問請問你幹嘛要求求職者要會看 L/C?
的確女性因為踏入婚姻家庭後會對於工作上的野心降低,但是不代表全部的女性都如此,隨著時代的變遷,我身邊也多了很多跟我一樣希望在工作獲得肯定,對於自己的未來有所期待的女性。
我曾經過著平日在公司上班,假日在當日文家教的日子。入帳比同期同學多,然而也失去了不少個人生活的時間。
我不後悔自己的選擇,但卻有點感嘆自己 TWO JOB 的入帳是韓國當地畢業生基本的薪資水平。
當然我也知道這樣說得自己有點任性,沒有考慮到當下的物價水平。不過即使韓國物價比台灣高,但薪資水準仍舊隨著物價水平成正比的成長。
這點就是面臨物價齊漲,薪水卻停滯的台灣面臨的問題。
我記得我在台灣時,發現人氣紅翻天的知名手搖漸層飲料竟然賣到 70 左右,我整個嚇呆了。因為這完全是要吃一個便當還是喝一杯飲料填飽肚子的選擇。
另外,在台灣行銷企劃跟行政總務也許是不限科系,甚至踏入門檻較低的工作。但在韓國,這兩個職缺仍舊在科系上有基本的要求。
特別是行銷類別,在重視行銷包裝技巧的韓國而言,行銷人才是十分受到重視的。不止在主修科系上有要求,連專業性問題也不少。
台灣是個職場氣氛相對較友善的國家,然而對於人才的重視度仍就不高。
拿出我的學經歷,台灣的公司始終覺得是賺到寶,可以給低薪就擁有小叮噹。可是在韓國,我獲得了對等的尊重,他們讓我體會到企業希望獲得的人才,
他們願意付出對等的價值,並願意付出時間與你協商,希望讓你明白對方是有誠意願意與你共事。
他們仍然希望你是小叮噹,但你不會覺得自己只是廉價小叮噹。
一個職場文化以友善聞名的國家-逮丸 (台灣)。如果我們的薪水不要以低薪到全部的人都苦哈哈在韓國聞名就好了。
我是七年級生。
我不是專家,我寫出我充滿任性又主觀的七年級心聲。
延伸閱讀:
「工作 14 個小時,還是月領 22k」一位年輕業務讓我醒悟:成為剝削者才能在台灣生存下去
加班文化全球都有──但美國這樣做,讓喜歡壓榨員工的慣老闆們被市場淘汰
【全球低薪】最低薪資 10 年漲 7 成還不夠!韓國 38K 的生活和台灣 22K 一樣慘
【彭明輝專欄】22K 是政府一手造成的爛攤子:產業不升級、帶頭剝削員工
月薪 22K 的時候、做 5 萬的事?不,你該做的是立馬走人
(本文經原作者 B 型女的日韓走跳人生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