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侯剛本
近日,關於晨運的健行,像極了一場透過運動落實創意思維的實踐:尋找著沒走過的路、發現著沒探過的巷弄、感受著不同的風情、體會著鄰近週邊的居家生活。
話說依山傍水的新居,河左岸山腰處有一所學校,這所學校校風不錯,雖說搆不上遠近馳名的名校,好歹也是所名聲不差的山城學府。
通往山城學府的小徑,若以學校的座落點做為一個地理上的分界,山上山下儼然兩種不同的地誌風情。由學校校址通往山頂之處,處處豪華獨棟別墅爭相林立,那景緻映在眼簾,像極了遠離塵囂的歐洲山城。至於通往山腳的入山山口之處,凌亂骯髒的參差敗壞,總以為遊走在某個開發中國家三不管地帶的貧民窟。山城的師生們,就這樣每天直擊地感受著來自M型社會裡,最赤裸無偽忠實呈現的現象現場。山上山下的各自居民,好像也就渾然天成自顧自地上演著,恰如其分M型兩端的食衣住行。
我平常健行的習慣,喜歡走河右岸的深林步道,只是偶爾有時換個不同的行徑路線,從河左岸途經山城學校,意圖轉換另一種刻意迴避週而復始的常態心情。長年接受質化薰陶的結果,導致養成文化人類學家所具備的那種,對於觀察週遭環境必然過於常人的敏覺超能;舉凡肉眼所見的靜態建築到行人衣著,乃致心領神會山城上下居民,彼此心照不宣(卻又瞭然於胸)的潛台詞下意識…..;點滴之間,空間地誌裡所連帶被賦予的精神與意義,遂不禁合理化地將其一一演繹推論延伸扣連,從日常生活演繹到社區氛圍,從社區氛圍推論到消費心理,從消費心理延伸到社會結構……;我反思著:那些天生便生在山腰上的人生勝利組們,他們是否知道自己眼前所得來的一切,若非造物主的保守以致並非理所當然?他們能否瞭解今天的優渥與顯達,未必就這樣長久與永遠?同理,山腳下那群成天想著吃飽穿暖,庸庸碌碌灰頭土臉的底層眾生,明不明白那座逾越M型社會階級兩端的橋樑在那裡?曉不曉得如何才能真正破解脫離貧窮線魔咒的生存密碼?
晨運健行的異想之間,望著山城學府山腰上下的群落兩端,無疑預表著一份真實社會底下,美其名說是人人生而自由平等,無奈卻是貧富階級分明殘酷縮影。也因為這樣,從山腰上那所學校畢業後的孩子,出了社會面對大千世界時,所有來自人世間的貧富美醜貴賤浮生,那些早在求學階段便能看懂悟透的懂事孩子,自能明白與人同喜樂與同哀哭的道理真諦。山城老師如是說。
圖一&圖二:
以山城學府為界的建築景象,象徵的正是M型社會殘酷卻無奈的現實兩端.
延伸閱讀: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