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書有一件秘密,它讓你不需移動雙腳就能四處旅行。」——小說家 Jhumpa Lahiri
VidaOrange 生活報橘的「世界旅讀」專區,每週持續推薦國外尚未引進台灣的深度好書,為深知閱讀價值並渴求新知的你,打開通往國際的窗。手中的書充滿了力量,能帶我們看更多風景、收穫更多知識。
看著下週就要向客戶簡報的資料成堆地積在桌上,手邊同時又有一份緊急的文件需要簽核,連續忙碌了好幾週,卻仍然覺得時間不夠用、想暫時放下手邊的某些工作。又或者是,負責的專案已經接近截止日期,每次回頭看時,卻又覺得這個地方可以再調整、那個細節可以再修正,而導致拖延了整個專案進度。
許多人或許都曾在工作及生活中意識到自己有「拖延」的情況,即便是個性積極的人,也可能因為「追求完美」,而在不知不覺中出現拖延症的狀況。
追求完美也可能導致拖延症!還有哪些原因會讓人不知不覺「拖延」?
《華爾街日報》暢銷作家 S.J. Scott 在《How to Stop Procrastinating: A Simple Guide to Mastering Difficult Tasks》這本書中,深入地探究並從心理學層面分析「拖延症」,發現其實大部分的拖延症都源自於 8 個心理因素:
1.追求完美:當對負責的工作過於追求完美,擔心沒有注意到的細節出了差錯,而導致顯露了不足時,就很有可能出現拖延症的狀況,而一再地將事情往後推延。
2.對未知的恐懼:有些人會對於無法預測的未來有許多猜測與假設,這種心態有些接近所謂的「防患未然」,而這樣對未知的憂慮,其實也會讓人因為害怕自己所擔心的事情會真正發生,而出現拖延、逃避的現象。
3.覺得「晚點再做」就好:有時一忙碌起來,有些人會將手頭上的待辦事項延後執行,可能是幾個小時後、也可能是過幾日再來處理。S.J. Scott 認為,其實大多數認為事情能夠「晚點再做」的人,通常會高估了未來的自己,先是假設了未來自己的狀態會很好、時間充足,才選擇了延遲行動,然而當事情的發展並不如預想中的順利時,事情就可能因此被拖延。
4.只專注在簡單的任務:有些人在忙碌時,會選擇優先處理簡單、能夠快速解決的事情,或許這有助於調整自我節奏,讓自己慢下腳步來,一件一件事情地解決。然而 S.J. Scott 也在書中提到,當專注在簡單任務時,很有可能會因為事情接二連三地快速完成,而讓人產生「事情要做完了」的錯覺。然而有時因為時間被其他瑣碎雜事分散掉了,甚至可能會讓真正重要的事被拖延到。
5.缺乏動力:美國一間研究型大學曾在研究中發現,當人們對於自己所負責的事情感覺不到相對應的價值時,就會有「失去動力」的情況發生。這似乎也說明了人不會一直處在充滿動力的狀態,即便是個性積極的人,偶爾也會經歷生活或工作缺乏動力的時刻。
6.不知道從何開始:當一件事情過於複雜難解,或是屬於過往不曾出現過的特殊案例,時常會讓人不知道該從何下手,對解決問題有一定程度堅持與執著的人,這時可能就會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來釐清過程、爬梳脈絡,最後可能就導致事情在不知不覺中被拖延。
7.經常分心:Email、手機訊息、社群通知、會議、突如其來的交辦事項⋯⋯生活中有太多可能讓人分心的事物,有些事情又不得不分神來處理時,就會讓人在專注的過程中一再地被打斷,最後導致原本正在處理的事情無法如期完成,這時常也是導致拖延症的其中一個原因。
8.沒有足夠的時間:看著行事曆中滿滿的會議、待辦事項及截止期限,儘管已經全神貫注地投入在工作及生活當中,卻因為過多的事情壓在自己身上,而沒有足夠的時間分散給眾多重要事件,這也是導致拖延症很常見的原因之一。
拖延有救?試試無痛解決拖延症的 S.M.A.R.T 策略
根據 S.J. Scott 的分析,生活中有這麼多會讓人出現「拖延症」的因素,許多人或多或少都曾有「拖延」的經歷,而這樣的狀況不僅讓人感覺被時間追著跑,有時也會因此連帶地影響了工作及生活的品質。
S.J. Scott 在書中也提供了許多具系統性的習慣養成法,透過無壓力的習慣法則、設置目標的策略,幫助逐步改善拖延症的心理狀態。其中,他分享了實用的 S.M.A.R.T 策略,利用S(具體的)M(可衡量的)A(可達成的)R(相關的)T(有時限的),從生活中的不同層面改善拖延症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不管是因為生活太忙碌,時間不夠用而導致拖延的人;或是個性積極,凡事追求完美而不自覺拖延的人,或許都可以在《How to Stop Procrastinating》這本書中找到對症下藥的解方,更積極、充實地享受生活。
本圖/文由「 VidaOrange 生活報橘」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完美主義也可能導致「拖延症」?《華爾街日報》暢銷作家分析 8 種容易「拖延」的心理特質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