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艾利克
隨著青少年嘗試輕生的通報案件逐年攀升,學生的心理健康也越來越受到重視。根據資料顯示,通報案件從2016年的一千多件,到2020年暴增為八千多件,可見青少年身心狀況日益嚴重。為了讓學生身心有調適的機會,教育部今年三月起開放各高中職試辦學生身心調適假,一學期以三日為限,且需家長證明。
這個方案立意良善,也得到許多學生的支持,但同時也引起教團與校方的擔憂,掀起兩派論戰。支持方認為學生的身心健康須受重視,心理假有助於學生身心健康調適。除此之外,也能讓校方與家長知情並注意到孩子的狀況,藉由機會來輔導與關心,說不定能阻止憾事發生。而一學期請假的上限也不過三天,對比整學期的上課天數來看也不算多,不至於嚴重影響課業學習。
反對方認為心理假不需提供相關證明,只要家長同意即可,很容易遭到學生濫用。有的學生未必是真的有需求,只是藉由心理假名義來「合法翹課」。真的需要心理諮商關懷的同學,未必需要請假,學生的本分是學習,藉由心理假逃避,屬於不負責任的行為。也有人認為出社會後也無法隨意請假,學生的壓力不比社會人,應從學生時期來培養抗壓性。
圖片取自:(示意圖123rf)
然而,筆者認為開放心理假對學生來說有正向的意義。首先,青少年輕生案件比例逐年上升是客觀事實,代表他們遇上了某種困難,或是有壓力無處宣洩才選擇此種方式來「解決問題」。青少年常見的壓力來源便是課業、同儕、感情因素等。或許一些大人會認為這些是必經過程,小挫折算不了甚麼,但挫折容忍度因人而異,青少年可能一時情緒上的失控而做出無法挽回的憾事,這時候心理假便能給予學生紓壓與緩衝,藉由放假來轉換心情並求助。
拿社會人來類比學生的請假狀況也不太適當。畢竟,人的身心狀態通常隨年齡增長而逐漸穩定。拿不同年齡的族群來討論並不公允。此外,社會人安排假期也比學生來得更加彈性,從特休到生理假等,只要自行安排好便能休假。當遇到不合適的職場,也能藉由離職換工作來離開。至於「負責任」與否,照顧好自己心理健康才是優先考量,也不是請了心理假就等同於不負責任。
國外學校學生因壓力而選擇輕生的案例也不在少數。一間常春藤學府有著著名的「斷魂橋」,許多學生到該地輕生,校方還因此在橋上增高了護欄。由此可知即便通過考驗進入知名學府,還是會因壓力選擇輕生。人生是場馬拉松,不是短跑競賽,照顧好自己的內心,才有力量前往下一哩路。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