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當然有,而且還不少…】

孩子生太多無力扶養,卻不願讓孩子被領養,她說「給別人養?這樣孩子長大後誰來養我?」_img_1
圖 / Pixabay

十幾年前在安置機構工作時,曾經見過一位母親,這位母親伴侶關係複雜,幾個孩子都是由不同的父親所生,孩子們生下後父母無力照顧,只好紛紛送到寄養家庭。

社工曾經詢問那位母親是否願意放棄親權,讓孩子由生活環境與身心狀況都健康的養父母正式領養,那位母親果斷拒絕,她毫不掩飾地說:「當然不可以,給別人養?這樣孩子長大後誰來養我?」不願意放棄親權又無力扶養孩子的後果,就是,孩子們最後都輾轉到不同的安置機構,由政府扶養,直到他們成年…

剛上班沒幾天,第一次見到她的其中一位孩子,很驚訝這孩子用一種「沒來由地、看似憤怒的眼神」打量著他眼前新來的菜鳥職員,他的眼神也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其後幾天我發現孩子會在我面前刻意「裝腔作勢」,用誇張的語言、肢體,帶著強烈情緒的方式表現自己。

愈了解這個孩子,才漸漸明白,她其實對陌生的我充滿了好奇心。而那些看似誇張的言行、不友善的眼神、喜怒無常、飄忽不定的情緒表現,也只是她過往充滿分離與被拋棄的負面經驗中學會與人相處、建立關係的方式…

孩子的愛,愛得鮮明熾烈、他的憤怒恨意也讓人難以招架。他的世界彷彿只剩下黑白色、只有敵人與愛人的分別,不存在模糊不清的灰色地帶,他與人的關係亦如是。上一秒還笑容可掬的與你談天說笑、下一秒就瞬間變臉滿嘴髒話憤世的抱怨世界、咒罵自己…

當年剛從事助人工作,缺乏經驗的我好奇著,是甚麼樣的環境、甚麼樣的成長背景、甚麼樣的原生家庭,讓這年紀小小的孩子面對關係、面對人如此熾烈火熱、情緒言行擺盪波動這般巨大!

直到某一日我見到他的母親。

孩子的母親大概一兩個月會來探望孩子一次,帶孩子外出吃飯逛街享受短暫的「天倫樂」,這對孩子來說是何其珍貴美好的幾小時,到晚餐時間,母親就會送孩子回到安置機構,孩子當然不捨,每到了分離的時刻,當機構鐵門緩緩關上,孩子就會趴坐在鐵門前的空地上嚎啕大哭。還記得那日,我聽見門口一陣騷動急忙趕出去,映入眼簾的是無助坐在地上的孩子與鐵門外的媽媽。

讓我驚訝的是,面對眼前傷心欲絕的孩子,媽媽沒有離情依依的十八相送、沒有自責罪疚的逃離迴避,而是在機構門口高八度的大聲嚷嚷:「哎呀!你們看啦!他就是不能沒有我啦!沒有我會死喔!」、「每次都這樣啦!就是捨不得我啦!離不開我啦!」媽媽的聲量吸引了附近鄰居的圍觀,而人愈多她似乎更樂此不疲地大聲叫嚷著!

當年眼前這一幕,我驚訝之餘簡直要氣死!

原來這世界上,的確存在有這樣的父母,拋棄孩子、利用孩子、甚至操弄孩子對她的愛。

這段日子以來,我對於孩子的言行反應、情緒性格,一切一切的好奇,在見到媽媽的那一瞬間似乎有了答案。

「沒有被好好對待(被愛)的孩子,又怎麼能學會好好愛人與人相處呢?」我難過的想像,孩子或許一生都將面臨「難以好好愛人與被愛」的親密關係議題…

十幾年來,治療室中見過太多的父母、聽過太多的故事,已經沒有當年那股驚訝憤怒。這些壞掉的大人,或許曾經就是當年那些受傷的孩子…我更多思考的是,如何讓這一代複製一代的悲劇停下?如何與他們一起工作,試著去翻轉命運甚至擺脫詛咒?

精神疾病診斷裡面有一項疾病診斷稱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不過許多研究創傷的學者認為,這項疾病的描述不夠令人信服且不夠廣泛,忽略了某一種創傷的型態:就是那些「慢性、多重、長期重複的負面事件或是人為刻意施加的、具意圖的殘暴行為。」

這個故事中的孩子長期經歷著與母親分離且不當被對待的精神暴力中,不需要天災人禍,一次次分離的痛苦經驗便足以構成慢性創傷…

「單一急性創傷的受害者在事件後可能覺得自己不是自己;而慢性創傷的受害者則可能會感到自己被徹底改變,又或者連僅存的一點自我感受都失去…」(Herman,1992)

如果你也曾經是受傷的孩子,

如果如今你也為人父母,

如果你想擺脫童年經驗對自己的負面影響,讓傷害停損不再影響下一代,

也許療癒的第一步從「與自己連結、創傷知情」做起。

延伸閱讀:

小時候連「沐浴乳」和「洗髮精」都看不懂!蕭敬騰從閱讀障礙到流利主持:有沒有天份是別人說,努不努力是自己做

「你們要給長輩交代!」沒生兒子就是對不起家族?人妻心理師:是想逼老公結紮嗎?

本圖/文由「BabyHome」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孩子生太多無力扶養,卻不願讓孩子被領養,她說「給別人養?這樣孩子長大後誰來養我?」

新視野平台A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