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2016/05/16
一名60歲的老婦,半年前頻頻摔傷,最嚴重時甚至一個月內在家中摔倒5次!不料,日前在浴室絆倒撞到頭部,家屬擔心傷及腦部,才又進一步前往神經外科檢查。負責收治的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暨市立大同醫院神經外科蔡泰欣醫師表示,患者就診時已是坐輪椅無法行走,問診後發現除了步態不穩外,近期也出現尿失禁及健忘的反應,推測可能罹患「常壓性水腦症」。

須與「巴金森氏症」或「阿茲海默症」區別
常壓性水腦症典型三大症狀為「認知功能衰退」、「步態不穩」及「大小便失禁」,蔡泰欣醫師說明,上述婦人臨床症狀均符合,為避免與巴金森氏症或阿茲海默症混淆,透過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等影像學的檢查,清楚顯示腦室有擴大的現象,再加上試驗性的腰椎穿刺診斷,確診罹患「常壓性水腦症」。

外科手術能有效減緩症狀
蔡泰欣醫師進一步說明,水腦症是腦脊髓液於腦室積存過多,或無法順利循環排出,導致腦室積水的現象,而常壓性水腦症即常見於65歲以上老年人口,因腦部功能逐漸退化,造成腦脊髓液製造過多或吸收功能降低,目前可透過外科手術治療減緩症狀,改善生活品質。

然而以往須腦部手術 令人卻步
過去治療常壓性水腦症的方式,分為「固定壓力式腦室腹腔引流系統」及「可調壓式腦室腹腔引流系統」,前者有健保給付,但因固定壓力若要調壓時,則要承擔再次開腦的風險;後者雖從頭皮外藉磁力調整壓力,不過需從腦部開刀放至引流管至腹腔,長者多半抗拒進行腦部手術,因此對於治療為之卻步。

最新手術方式不須開腦 增加接受度
蔡泰欣醫師指出,隨著醫療科技進展,目前引進「腰椎腹腔引流系統」,將調壓閥門埋在腹部,細引流管放入腰椎脊髓腔內,使過多腦脊髓液引流至腹腔,避免腦部開刀風險,增加患者治療意願,上述患者即是使用此手術,一個月內已改善步態不穩、尿失禁的症狀,且能自行行走,不過,此手術方式需自費,期望往後能納入健保規範,造福更多常壓性水腦症患者。

發現症狀盡快就醫 以免延誤治療黃金期
蔡泰欣醫師補充,引流手術較常出現阻塞或是感染的情形,因此術後應多注意傷口感染的問題,此外醫師也呼籲,如果家中長輩有出現失智、尿失禁或步態不穩的現象,應盡快就醫,避免延誤黃金治療期,也能減少家屬照護負擔。

本圖/文由「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婦連跌五跤摔到怕! 原是常壓性水腦症惹禍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