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宋磊

日前因台灣赴陸發展的藝人,像是林志玲、汪東城、吳奇隆、楊宗緯、陳意涵、歐陽娜娜、張紹涵、吳康仁等人,因在自己的微博帳號發表祝賀新中國生日,雖然部分發言遭到台灣政府、台灣人民的撻伐、批判,但從某種角度而言,因台灣的演藝市場相當有限,赴陸發展的台灣藝人必須在政治認同上做出選擇。

從2016年蔡政府、直到目前的賴清德政府,因兩岸關係不佳,導致赴陸發展的台灣藝人必須在政治認同上表達傾中、親中立場,一時間關於台灣藝人的麵包與認同再度成為焦點,然而本文認為,與其一面倒的撻伐台灣藝人的行徑,不如正視台灣與中國大陸在演藝市場的差異、未來的發展前景進行討論。

ADEY0251
圖片取自:(wikipedia

首先,台灣從九零年代末期開始,在史觀的教育上開始進行教育改革,無論是扁政府的教育政策、蔡政府的教育政策到目前的賴政府教育政策,皆試圖透過史觀教育的修改來達到強化認同台灣而非中華史觀的目的。

第二,台灣雖然在政治、軍事與外交上與中國大陸長期對抗,但在教育改革政策推動之前,尤其是兩蔣時代、李前總統前期的教育政策,仍持續強調中國史與台灣之間的關係,同時大力強化中華文化與台灣之間的連結,因此認同中華文化、中國史觀的台灣民眾比例於上世紀達到顛峰,但後因史觀教育的改變,加上台灣在民主化的政治發展上過於強調「多元價值」,使得年輕一輩的台灣年輕族群漸漸地不願意認同以中國為同心圓的史觀。

第三,近年因美中兩強的對抗與競爭(2017至今),台灣的確因國際結構態勢選擇親美路線,就客觀條件而言,路線的選擇不應成為兩岸對抗的直接因素,相反的正因國際政治的強權格局,使得台灣在遊走於美中兩強之間更因留意北京政府的態度,尤其是當前政府持續強調備戰的重要性卻忽略兩岸溝通之必要,使得兩岸從2016至今,所有的官方交流幾乎中斷,赴陸發展的台灣藝人被迫於現實無奈以及尊重大陸當局,必須在相關敏感的慶典時做出表態以深得大陸市場的青睞。

第四,究竟赴陸發展的台灣藝人是否真心不愛中華民國、真心不愛台灣本文不得而知。但正因為兩岸的演藝市場呈現出高度的不對稱性,無論以當前以中華文化為主的中國大陸,藝人基於演藝事業的發展、未來的可預期性、大陸演藝事業的多元性等因素,選擇傾陸市場在本質上不為過,台灣政府、社會與其選擇撻伐、批判,不如包容赴陸發展的台灣藝人,同時改善台灣演藝發展的條件、環境,政府須以中華文化、華語內容為主軸吸引兩岸三地的藝人才是優化台灣演藝生態的方法。

中華文化仍是台灣社會的主流文化,正視、恢復與發展才是對於台灣最有利的選擇;同時對於演藝圈的發展,也不應以有色眼光看待,畢竟人人皆為「生存」發展,面對藝人發展的需求才是政府應盡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