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Pinpoint
新視野浮水印_635x325px
隨着台灣民主化的進程,人們普遍重視個人權益,除了已討論近月的食安問題,這幾天也爆出國人出國搭乘低廉航空的諸多爭議。行政院消保處也介入協調,希望找出讓旅客與航空公司雙贏的方法。

低廉航空(Low cost carrier,以下簡稱LCC)或稱低成本航空,係於1971年創設於美國德州的西南航空,它的定位非常清楚,那就是開闢一般航空沒注意到的低價市場, 它是看準了一般人特別是年輕人想到處飛但又嫌機票太貴,因此隨時在找便宜機票。而在1990年LCC已如雨後春筍航地從美、英逐漸擴及至歐州、亞洲。至2012年LCC在全球的市佔率己超過26%,而台灣在十年前開始有外國LCC進入航空市場,至今有十幾家的國外LCC在台市佔率超過7%。有鑑於此一市場的遠景看好,因此華航與復興航空都先後要成立LCC。

之所以看好台灣LCC市場主要着眼於這幾年入出國的旅客日增,台灣的出國人數100年至102年分別為958萬、1023萬、1105萬;而國外來台旅客則分別為608萬、731萬、801萬,一般預估,如果兩岸政策在陸客自由行方面進一步擴大範圍的話,至2016年前隨着陸客增加當年的國外旅客人數可望突破1000萬。

根據民航局統計,桃園機場近3年的廉航客運量,從2011年的90萬人次左右,一路攀升到2013年的超過230 萬人次,今年截至7月已有186萬名旅客搭乘廉價航空出遊。

廉價航空平均票價為正常一半左右,但有促銷活動時更低,甚至在促銷前十張或廿張價格只有一成,難怪年輕人都趨之若鶩。隨着市場不斷擴大,旅客與廉價航空的糾紛則與日漸增,最常見的糾紛是退票、改期、訂票系統異常、以及托運行李高額付費等。

糾紛一產生就發現兩造的認知南轅北轍,旅客常抱怨即便不勾選服務項目還是要被收費,廉價航空則強調要在付款後24小時內才可以。⋯其實大家都知道,廉價航空並非慈善機構,而是道道地地的企業,它的最重要目標還是在於獲利,因此其經管模式很簡單:票價很便宜,但幾乎所有額外服務,如行李托運、機上餐點、耳機等都要額外付,且所費不貲。加上改行程要加價、預選座位要錢、服務人員數量少、沒有空橋服務、促銷票若是不搭乘不能退、乘客遲到不等人、行李遺失無人服務、航班取消無替代方案⋯等限制或曰不便之處,這些林林總總加起來,其實並沒有比傳統航空便宜多少。

旅客要找便宜機票一定要做好心理準備,要認知LCC是點菜式的,每多一項服務都要錢,而非傳統航空公司所提供的套餐式服務,否則到頭來還是會遭遇花錢找氣受的窘境。當然,政府特別是民航局、行政院消保處等政府單位,更應規範廉航業者應遵守的準則(如民航局2012年所公告的「國際機票交易重要須知範本」),對於較易產生糾紛的機票使用期限、停留天數、機票更改、退票等重要資訊需公告於業者的官網,如此才能徹底消弭可能糾紛,為台灣成為觀光大國創造條件。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羊毛出在羊身上,任何服務都是有價的,在自由巿場的機制下各取所需,任何抉擇之前宜三思,考慮好利弊得失,千萬不要在低廉的票價之餘又期待享有所有一航空的服務,這樣才不會讓美好的旅程掃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