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震岩 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系教授

大陸的改革開放吸引了眾多台商前往大陸投資,台商對大陸今日的經濟成就有不可抹末的貢獻。而這些台商中,有許多是中小企業台商與中南部民眾所構成。在過去大陸勞力與土地成本低廉及各重優惠等條件下,大陸台商可說是「隨便做隨便賺」,但近年國際經濟景氣變化甚钜,隨中國大陸經濟產業結構轉變,豐沛廉價勞動力、便宜土地成本、優惠政策等吸引外資企業等優勢隨之逐漸消失,包括工資、土地、原物料等價格均大幅上漲,人民幣升值、缺工、缺電、缺資金及新稅制的實施等諸多投資經營條件的惡化,再加上大陸企業本身競爭力的提升,臺商在大陸投資經營日趨困難,並普遍導致企業獲利大幅下降。台商獲利情況已成茅山道士(毛利三到四%),甚至已出現大幅虧損及鎩羽而歸的現象。

過去,大陸台商因獲利頗豐,故是較為認同大陸的一群臺灣民眾,但隨著在大陸經商的日子變長,發現中國大陸口口聲聲的「臺灣同胞是我的同胞」、「兩岸血濃於水」、「中國要讓利臺灣」,不但難以感受到,更發現大陸官方基本上認為台商是「境外人士」,有好事時台商是境外人士無法享受到優惠,有壞事時要對台商要實施國民待遇台商也不得不接受。且大陸政府有濃厚的地方保護主義,故對台商及其他外資企業要求特別嚴苛,例如對台商查稅、工安檢查、環保要求也絕不手軟,五險一金要求台商等外商要按法規繳交,但對大陸企業則網開一面輕輕放過。讓台商感受到很嚴重的差別待遇,有「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的深深感慨。

過去台商在很賺錢的年代,大陸對台商的差別待遇勉強還可接受,但現在則是面臨生存的問題,各種因官方執行態度的差別待遇所造成的額外成本,已讓台商更無法與日益茁壯的大陸企業競爭,更影響對大陸的認同。大陸政府不是在推動「三中一青」嗎?即對「中小企業」、「中低階層」、「中南部民眾」及「台灣青年」要特別關注。試問廣大的大陸台商不是中小企業嗎?與大型台商相比不是中低階層企業嗎?大陸台商不是有很多來自於中南部嗎?第一代台商年紀已大,第二代台商正邁入接班,他們不是臺灣青年嗎?故大陸政府在對台工作轉為「三中一青」時,何不對身在大陸的「三中一青」台商伸出橄欖枝,讓這一群對大陸經濟付出心血的臺灣同胞感受到有別於其它境外人士的待遇,讓這群對大陸較為認同的臺灣人能真正感受到「台商是我的同胞」。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延伸閱讀:
溝通不等於全盤接受
過年這樣打牌 聰明不犯法
從溝通模式檢視一個人的文明與教養
袁貴仁袁部長火了
北市YouBike擬收費 回歸使用者付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