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琪拉編譯
自從2007年金融海嘯至今,總過花了十年的時間,還有20兆美元的罰款,但超級大銀行又回來了。2011年是個分水嶺,因為那年聯準會批准了第一間自金融海嘯開始財務健全的銀行。最大的受惠者是投資人還有銀行經理人,這代表他們將更有本錢擴張借貸。
長遠來看,大銀行為了長遠的成長,它們更有彈性來借貸。另一方面,又有批評的聲音出現。批評法規日漸鬆綁,導致過去銀行超貸終至周轉不靈的惡夢重現。但波士頓大學的專家馬克威廉斯先生不贊同法規要趨嚴,他發現美國最大的十間銀行手中仍掌握全國80%的銀行資產,這些大銀行需要被小心監管,如果政府不小心注意大銀行的手段,他們很可能採取高風險的舉動。
就在十年前的本月,次級房貸風暴發生,短短18個月內,貝爾斯登銀行還有雷曼兄弟不見了,甚至差點拖垮花旗銀行以及美國銀行,好險美國政府援助。花旗銀行的執行長麥可可博先生上禮拜很有信心地對股東說:[經過聯準會評估,花旗銀行有充足的資金抵抗任何經濟的危機,並還是可以持續獲利。]
儘管川普政府允諾要放寬法規管制,很多專家呼籲仍要記取十年前的教訓。摩斯卡瓦斯基先生說:[2008年的金融風暴讓美國的金融系統終於承認自己的錯誤,並且很快地重新注資。但是因為歐洲沒有相同的壓力,導致他們的金融體系長期還在與軟弱掙扎與在努力復甦當中。]當歐洲的銀行還在搖晃不穩時,美國的銀行這幾年來已經在大量獲利。十多年來的歷史新低利率也幫助銀行重整自己,即便投資人眼睜睜看著自己在銀行的存款價值日益縮減。
同時間,儘管銀行更有能力借錢給人,但是大眾缺乏信貸的需求還有緩慢的經濟成長,仍限制了銀行信貸的成長。聯準會這方面對於升息的速度仍舊緩慢,因為政治決策者似乎認為經濟成長越來越強壯。
但金融危機十年來,還是有一部分經濟尚未恢復。經過資遣上千萬計的員工,關閉上百間的分行,銀行業似乎還沒準備好要雇用更多員工還有開設新分行。因為沒有需求,還有銀行已經學會要運作得更重視成本。還有消費習慣改變,越來越多消費者喜歡從手機直接操作銀行業務,讓銀行更沒有加開分行與徵招銀行員工的需求。
儘管消費型態改變了,銀行對營運的態度改變了,不過唯一不會改變的,恐怕是對銀行高階主管的年薪不會改變,並且越來越高。這些經理人手中掌握的選擇權近年來價值越來越高,完全不受金融風暴影響。
在2016年,高盛銀行的執行長的年薪是美金2002萬美元,比過去十年前他的7000萬美元少很多,但是比他在2009年,金融風暴剛過後獲得的906萬美元高得相當多。 很多人相信那是因為銀行在雷曼兄弟事件後,相對必須支付很多罰金給政府,讓執行長需要更多的薪資來補償可能獲得的損失。
卡瓦斯基先生說:[ 要銀行放棄風險來賺得收入與利潤很困難,但至少要有一些調整,我們絕對不能再回到過去。]
參考資料: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