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李幸 資料來源:Google地圖,維基百科“本那比”詞條
“溫哥華慢遊報告”的第一組5篇稿子,寫了從廣州直飛溫哥華,初到溫哥華的印象(詳見“旅遊”或延伸閱讀)。於今,住在大溫地區本那比市南邊的Edmonds社區,已整整一月,除每日有閑在住處周邊和大都會區各市遊覽,還花了3日去西北60公裏外的陽光海岸度假。蜜月期過,可以寫下進一步的觀感了。
本那比市(Burnaby)在溫哥華市的東面,是大溫哥華都會區地理上的中心,也是大溫哥華區域局(Metro Vancouver)的行政中心。該市“面積98.6平方公裏,占整個大溫哥華地區約4%,人口則達大溫地區的10%,有223,218人,密度為2,463.5/km²(2011年)”,是大溫地區繼溫哥華市和素裏市後的第三大城市。如果把東南只有15平方公裏的二埠(新西敏市)劃入,形狀就像一個盾牌,頂部(北面)是太平洋延伸進來的海灣,底部(南邊)是在這裏打了個彎的弗雷澤河(亦譯菲沙河)。一面海,一面河,感覺絕佳。而轄地裏,又有湖有溪,“地勢由海平面一直到海拔370米,最高處位於本那比山上。地貌主要為小山、土坎、河谷和一個沖積平原,這些特點以及其地理位置都深深的影響著城市。”
住處在坡地上,往南幾公裏,就是弗雷澤河。開車到河邊,一直是下坡;家裏陽臺,可遠眺河邊的低地。這種緩緩的長長的坡地,從前沒住過,覺得新奇;而空氣好,透度高,每望出去,總有極目的感覺。
(大溫地區圖和本那比市的地理位置)
(紅線內為本那比轄地,缺了一角的“盾牌”)
本那比於1892年正式成立地方行政架構“區”,100年後(1992年)升級為“市”。地名乃為紀念於1859年探索現在本那比湖一帶的歐洲裔移民羅伯特•本那比。
“起初,本那比只是一個郊外農業地區,為鄰近的市區提供農產品”。這鄰近的市區,是靠海的溫哥華市和靠河的新西敏市,後者還是原來的省會。兩市相距幾十公裏,本那比遂成為兩市之間的運輸走廊,而且關係到全省內陸運輸,“由一個典型的農村變成市郊的小市鎮。隨著大溫地區在二戰後陸續擴張,本那比也迅速成長”,包括與北溫市和列治文一起成為溫哥華市第一環衛星城市,“直至今日成為一個主要城市。但是本那比的公園、農地等面積比例仍然是北美各大都市中最高的一個。”
晚餐後散步,往西走3千步下坡路後,就是大片的農地。農地周邊,有大片的森林,還有幾座別墅,應是農地主人的住處。在大都會區的地理和行政中心所在,見到農人們在農地裏摘菜,在工棚裏洗菜,著實令人心驚。又想到遠隔大洋身處萬里之外,不禁生出不知今夕何時之感。
大都會如此這般,方可謂宜居。
(傍晚7時,夕陽還很烈)
(洗一下收成的楊花蘿蔔,江浙常見)
(正在培育的小青菜,華人喜愛)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Polygon recent comments